系友訪談初體驗——歷史學徒的嘗試與心得

本系大學部許晴禾同學,自大三下學期開始參與系友訪談這項任務,在與系友交會以及訪談過程中,她不僅學到許多訪談技巧,也逐漸了解「系友訪談」背後的深意,因此想將一些體驗和心得分享給之後有意訪談系友的同學,期許對於日後持續推展系友訪談有所助益。

訪談教育部師鐸獎得主——萬芳高中歷史科黃小萍老師

本系大學部許晴禾和黃筑靖兩位同學,有幸透過吳文星老師的介紹,認識萬芳高中歷史科的黃小萍老師。黃小萍老師畢業於台大歷史系,2003年就讀台師大歷史系教學碩士班。黃老師執教鞭將近30年,其中,在萬芳高中任教25年,以翻轉教學聞名,她的教案多次榮獲教育界大獎,今年更是勇奪教育部師鐸獎、杏壇芬芳獎,以及星雲教育典範教師獎。基於對108課綱探究與實作的興趣,促使我們兩人想要透過採訪,去了解黃老師投入教育的初衷、對現階段歷史教育的看法,以及對未來教育的期許。

一張來自美國西岸的照片

2022年春夏之際,收到來自翎君老師的一張分享照片,驚呼:「照片裡的三位我都認識!」他們是不同時期在歷史系交會的師長、學姊,以及朋友。因此,繼翎君老師先前於〈史丹佛大學校園沈思〉分享過的短期研究心得,邀請兩位系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許秀孟,以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張以諾,為我們分享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所思所想。

筆者曾於2021年8月至2022年7月在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訪學一年,有幸獲得系上老師們的允許,旁聽了不少課程。柏克萊大學與臺灣大專院校一樣採雙學期制(每學期16週),在此將美國大學部課程的所見所聞,與大家分享。

在臺灣念博士班期間,經常閱讀到英語世界的中國史研究,也從中得到相當多啟發,總是盼望有朝一日能到英美移地研究,和當地學術圈進行深度的交流。由於懷著這樣的想望,我便於2021年8月到2022年7月期間,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歷史系(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進行一年期的博士後研究。

臺師大歷史系大解密——桃園高中的同學參訪

桃園高中二年級的學生於11月25日前來臺師大歷史系參訪,他們皆為第一類組。經由詢問,他們因為對於文史哲的興趣,以及擁有想當老師的夢想而選擇參訪本系。可是興趣歸興趣,為了了解歷史系是否真正適合自己,以及歷史學是否真如自己所想像,進一步認識是有所必要的,也是選擇科系甚至未來出路時的重要一環。

EMI 學習心得分享

2022年起,本校致力推廣雙語化學習,從課程到各項活動悄悄發生變化。本電子報設置專屬於 EMI 的學習心得分享區,特別感謝授課師長們鼓勵學生參與,並熱心批閱。

難得的經驗——參與系學會一年的心得

我是歷史系113級的許晴禾,有幸於110學年度擔任歷史系學會會長,而在系學會服務的這一年,讓我認識許多可愛的人們,也讓我得到許多難能可貴的經驗,所以想分享我與系學會的故事,期許大家能夠對其多一分了解,並且希望大家多多參與系學會的活動。

藝術史研究絮語

嗨,我是97級的謝佩君,目前正就讀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的藝術史所博班。從來沒有寫過心得分享,這次在詠芝助教的鼓勵下,嘗試寫了一點這十多年來在從歷史系轉至藝術史等不同學院、不同文化間的求學心得。

攝影/陳婉寧 © Shopping Design

烏俄戰爭與人權教育短講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的砲擊砸落,震響了烏克蘭的清晨,在這一個多月間,俄羅斯大規模的軍事侵略行動破壞烏克蘭多間學校、醫院、民宅等基礎設施,甚至攻擊核電廠周遭,差點形成新一波大型核災。不計其數的烏克蘭平民,甚至是孩童命喪戰火中,釀成歐洲境內自二戰以來最大一波難民危機,截至2022年4月初,共有400多萬名烏克蘭人被迫遠走他鄉,前往波蘭、羅馬尼亞等鄰國避難。

小宗實習中: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我是110級的吳宗奇,分享我在復旦半年的實習經驗,每校狀況不同,應以實習學校、輔導教師為主。教育實習是一個檢驗自己是否適合擔任教師的機會,教學、導師、行政三者都不可偏廢;如果出現無法勝任教學、抗拒接觸學生、拒絕擔任行政等情形,便要慎重思考人生規劃

找到自己的使命感與熱情

我是109級的鄭凱威,今年有幸考取臺大社工所。鑑於在準備研究所過程中,受到周遭許多人的幫助,因此寫下這篇心得分享,期待將得到的幫助傳續,也希望能鼓勵正考慮準備研究所的學弟妹們。

盈科後進——從聽課到講課的旅程

各位同學大家好,我是歷史109級的畢業生葉輔翊,於年初甫完成大五實習,有幸承林欣宜老師的邀請撰寫此文,希望這些個人心路歷程和想法,可以為有志或躊躇於此的後輩提供更多的參考面向。

我在系壘的 1000 多個日子

我是110級的林承羿,系壘前隊長。2017年我來到師大歷史系,也就此加入了系壘。當時的我是個新手,對我來說,棒壘球是個完全陌生的運動,既不懂規則,也不會接球、不會傳球、不會揮棒,和學長姐學習,從零開始到現在能夠上場比賽,和大家一起拚搏到決賽,都是這四年來一點一滴的累積。大一上學長們拿下史學盃亞軍的背影一直是我追趕的目標,而這次是我們最有機會的一次,就差一點點,我們就能拿下冠軍。

一段突破自我的歷程:跨域備考科法所

我是百九的黃芷儀,今年有幸錄取台大科法、政大法科、北大法專等研究所。以下將簡單分享備考動機、心路歷程,以及準備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到對法律有興趣的學弟妹。這段歷程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為了跨領域考取研究所,而揚棄或隱藏自己曾在歷史系汲取的養分,更不要改變自己!

赴韓國首爾市立大學交換心得

我是109級的江佳葳,大三下學期時曾至首爾市立大學交換一學期,希望這篇交換心得可以幫助到想去韓國交換的學弟妹!交換期間也是我第一次離開家裡,對於到國外獨自生活,一開始也會擔心害怕,但實際經歷後發現,語言並不是很大的阻礙,而且在習慣陌生環境後,也會逐漸不害怕與外國人交談,重要的是要勇敢踏出第一步!

一百本書的挑戰

我是歷史系四年級的施翔耀。一年級入學時,就有老師在課堂上說:如果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不妨給自己設定一個有興趣的歷史領域,以閱讀完其中的一百本書為目標;等到畢業後被問起「你的專業是什麼?」時,就可以回答對方,我讀了某某領域的一百本書,我是這方面的專家。

我一直把這段話記在心裡。三年過去了,在2020年底終於達標。即使如此,我明白了這個挑戰更讓我不敢妄稱專家,畢竟一百本大概只是入行的基礎,如果打算繼續走下去,還會遇到一個接一個的一百本。就像是解鎖遊戲成就,下一個階段往往是五百、一千,距離成為專家,雖然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已經上路了,想與大家分享心得。

曾紫晴同學:〈台灣查某人〉

這幅水彩畫是由本系大一的曾紫晴同學所創作,題為〈台灣查某人〉,是以清代女性服飾為主軸的作品。

紫晴的創作動機很單純——她對於服裝的歷史特別感興趣,但在修習「臺灣通史」的過程中,發現相較於博物館所收藏的文物,鮮少關於台灣早期女性服飾的相片或是圖畫,因此她想用自己的雙手畫下!

紫晴根據國立歷史博物館的收藏品來描繪服飾,此外,她還用心構思兩位女性的穿搭與髮型。左邊的女生青春洋溢,結了一條長辮,顯得天真爛漫且活潑;右邊的女性則設定在 30 歲左右,神情與姿態都穩重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