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科後進——從聽課到講課的旅程

  • 撰稿人:葉輔翊(本系大學部109級系友)

各位同學大家好,我是歷史109級的畢業生葉輔翊,於年初甫完成大五實習,有幸承林欣宜老師的邀請撰寫此文,希望這些個人心路歷程和想法,可以為有志或躊躇於此的後輩提供更多的參考面向。

 

第一次實習教學演示(葉高樹主任親臨訪視時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志向初建——通往教職的契機

高二以前,成為教師不曾在我的生涯選擇中,對課堂的想像自始皆是學習者,而非授予他人知識的角色。在南投當地的社區高中,我的學科成績不但並非頂尖,甚至可以說只是應付推諉,對未來亦毫無想像,終日渾渾噩噩度過泰半高中生活,甚至可以說是虛擲光陰。

基於當時學校對成績落後同學的關照,我開始參加夜間的英文加強課程,課堂中的同學可以說都是校內的「一時之選」,對授課老師來說定是不小的挑戰,當時授課的是一位年輕風趣、個性大方的老師,對於同學提出的問題皆能不厭其煩地回答,即便有時課程只有我一人時(其他同學常因故缺席),仍舊願意犧牲課後時間予以輔導。雖然後來那位老師因故離開教職,不過我自己日後對教職的態度、想像也可說是於此奠定。

 

遵循體制——取得教師資格的重重障礙

進入師大歷史系就讀後,可能因大學生活的多采多姿和對各項新事物的探尋,對於教師資格取得的途徑一直是一知半解,且未能留意因教授休假、退休等變數,各學期的開課內容也有所異動。事後回想,大一時便應規劃好整體修課計畫,避免到大三、大四時面對課表緊繃和時間不足的窘境。

因為大一、大二時過於投入友會等社團活動,致使成績表現不甚理想,甚至不在前40%的第一階段名單中,最後是幸運候補教程資格生。另一方面,因為欠缺對教程課程的理解與規劃,以致我在大三、大四時動輒30學分以上,且每學期初都要經歷未知的搶課循環,即便最後都有順利通過,但對體力負荷和時間安排真的有點吃不消,同時修習這麼多課也有損學習品質,呼籲學弟妹在設計課表時應該三思。

 

良禽擇木——尋找一間適合自己的實習學校

很多人會到大四時才著手尋覓、申請實習學校,我認為大三時就可以開始思考和探詢自己想實習的學校,是要在城市還是在鄉村,是要在明星學校還是社區學校,是要回歸母校還是另尋他處。不同的學校特色,也會影響實習期間所受到的訓練,這部分可以多向學長姐徵詢意見,或是與母校的老師維持聯繫(如果在申請前才跑出來套關係有點不禮貌),就算不一定會回母校,也能得到各校資訊(教育圈不大,通常大家都會互相認識,一些隱藏版資訊也可以藉此取得)。

 

廣師求益——多多學習在職老師的經驗

說真的,一旦有機會在教學現場發揮時,難免會很期待一展長才,不過事前和學校老師的溝通與學習也至關重要,因為學校或老師可能早就有一套完整的教學邏輯和想法,或許是你所不習慣與未知的,但一定是老師覺得最適合他當前教學的模式。如果一開始就對自己的教案設計、課程規劃很有想法又過度堅持,實際上場卻碰一鼻子灰,到頭來反而得犧牲時間精力調整,也可能給學校老師留下剛愎自用的壞印象。

就我自己來說,開學不久我就開始設計教學訪視時所需要的教材,大多是參考過去大四實習期間的範例,並自認很用心製作。然而,實際與指導老師討論後卻發現彼此之間的想像存在落差,幾乎需要全盤修改。不過在整個過程中,我更能領悟當前課綱所欲帶給學生的思考脈絡,著實受益良多。

 

親善友好——保持友好的人際關係

雖然這個部分比較像個人禮節,但在實習期間多多認識其他實習生,或是學校各處室教職員,並維持良好關係,重要性並不亞於個人能力的精進。

之所以會這麼說,是因為這些人都有可能會在實習期間或是實習結束後影響生涯進程。舉例來說,其他實習夥伴既是實習期間彼此提攜、分擔工作的對象,教學訪視時也仰賴他們協助招呼觀課者、紀錄授課過程。教職員的重要性更是不言可喻,把握機會從他們身上習得經驗或能力,也藉由這些前輩的視角思索自己的不足。以最功利的角度來說,實習夥伴和教職員關係到實習結束後的代課與代理機會,以及教育圈最新動態,儼然是日後的重要人脈。

順帶一提,學校中也會有不少非教育相關的職員,他們或許不是正式編制,從事校園內各式庶務。但若這樣就覺得不必留心,那可就大錯特錯,這些叔叔、阿姨可能沒有顯赫的學識,但通常也都在學校長期服務,熟悉各種慣例或人際關係,並行走於各處室之間。我覺得就算不用特意迎合也應該展現基本的禮貌,以塑造自己的形象,也擴展更多的人際優勢。平心而論,教育圈也可以被視作官場的延伸,許多細節還是有必要注意。

 

自我精進——多多參加研習吧!

我其實也是到實習期間才發現研習機會比想像中還要多,透過其他老師分享之餘,也可自行上網搜尋相關活動,不但可以接觸到歷史本科對新課綱的討論,也能有機會參與跨學科的活動(例如:公民核能議題、地科星空探討)。就現實面來說,也趁此機會累積實習時數。

如果行有餘力,也可善用自己母系的資源,師大畢竟是國內教育龍頭,相關講座不會少,平時即可累積。除此之外,和大學時期的師長維持良好互動也帶來意想不到的斬獲。我的實習指導教師對於歷史科的共備與精進十分積極,當他苦惱於新課綱對「現代性」一詞的解釋時,大四時認真修過李峙皞教授的課程便派上用場。最後,透過我的牽線促成一場講座,實習學校的老師們也深感有所助益,無形中增進自己的形象資本。

  • Pos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