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俄戰爭與人權教育短講

  • 演說者:陳音卉老師(臺大外文系)、黃涵榆老師(本校英語系)、林欣宜老師(本系)
  • 活動籌備:歷史系鄧羽芯、陳奕宏、廖丞譽、人發系顏新恩、社教系林于玄
  • 時間:2022.3.28
  • 地點:誠大樓中庭

連儂牆活動

 

前言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的砲擊砸落,震響了烏克蘭的清晨,在這一個多月間,俄羅斯大規模的軍事侵略行動破壞烏克蘭多間學校、醫院、民宅等基礎設施,甚至攻擊核電廠周遭,差點形成新一波大型核災。不計其數的烏克蘭平民,甚至是孩童命喪戰火中,釀成歐洲境內自二戰以來最大一波難民危機,截至2022年4月初,共有400多萬名烏克蘭人被迫遠走他鄉,前往波蘭、羅馬尼亞等鄰國避難。

普丁的一意孤行,不僅對烏克蘭造成危害,連帶俄羅斯人民也身陷水深火熱之中,許多俄羅斯義務役軍人遭演習之名誤導而被迫上戰場,境內反戰的平民則遭到逮捕。在全球化時代裡,各國經濟也在戰爭影響下產生通貨膨脹,小麥、天然氣等資源緊縮,這場戰爭也將造成世界政治局勢的變動。

遠在臺灣的我們,同樣處於可能爆發區域衝突的地理位置,不僅需要加強國防安全,俄羅斯對於烏克蘭的侵略,也突顯自由民主未必會一直存在。身為臺師大學生以及國際社會的一分子,應當了解這場戰爭所造成的人道危機,以及對於國際局勢的影響,於是來自各系志同道合的學生們便自發性地籌畫,邀請任教於本校英語系、歷史系與臺大外文系教授波蘭語的老師,透過10分鐘的短講,從各自專業領域簡述烏俄戰爭所產生的議題。同時,我們設置連儂牆,供同學們發表意見與討論。以下便是當日三位老師短講紀要:

陳音卉老師

烏俄戰爭的開打,無疑影響著國際局勢,從國際供糧短缺、國際油價上漲以及美國聯準會升息等事,都一再顯示此場戰爭已經不能用地域性衝擊來形容,而是牽動整個世界的事件。對於離烏克蘭甚遠的臺灣來說也是如此,從鮭魚供應短缺、蛋價上漲和央行升息等情勢,都提醒著應該多去了解國際事件對我們有何影響,又該如何防範。

對於與烏克蘭接壤的波蘭來說,此場戰爭的影響絕對是首當其衝。這場戰爭讓波蘭人回想起1939年第二次世界爆發的場面,宛如舊事重演。在這次戰爭當中,波蘭無疑給予烏克蘭相當大的援助,這是基於波蘭人與烏克蘭同為斯拉夫民族的同胞愛,以及在過去波蘭立陶宛時代,烏克蘭曾經是波蘭領土之故,再加上戰爭地點鄰近波蘭,更讓波蘭無法坐視不管,以免有唇亡齒寒之憂慮。

早在開戰前,波蘭人便開始集結物資運送到東邊邊界,使未來有變數時能稍微提供烏克蘭援助。戰爭開打後,已有超過230萬的烏克蘭難民湧入波蘭。波蘭人自發地提供住家作為難民居地,若使用Google Map搜尋這樣的地點,會發現地標早已充滿整個波蘭國土。除此之外,波蘭人也大量提供如嬰兒車、育嬰等物資與服務,援助受難的婦女與兒童。

音卉老師分享一段感人的故事:「三位波蘭男士穿起布偶裝,藉此親近因逃難而驚慌失措又形成陰影的兒童,試著以發送玩具、糖果的方式,讓他們找回在戰火下失去的笑容,撫平陰霾在波蘭開始新的生活。」除此之外,波蘭的入口網站也設立起烏克蘭文專區,提供醫療與物資資訊,並提供烏克蘭人在波蘭的東正教教堂資訊,處處為宗教信仰相異的難民著想。一位在波蘭南部城鎮的志工,因為見到難民流亡產生的羞愧感,改以「商店」形式打造物資發放處,讓難民取用物資時如同日常生活逛商店般,希望能夠稍微撫平烏克蘭難民心中的傷痕,也維護尊嚴。

政府方面,波蘭國會通過法案,延長烏克蘭人在波蘭的居留期限,波蘭政府也是第一個提供烏克蘭軍事援助的西方國家。波蘭的大學陸續推出免費的教材與課程,幫助難民學習波蘭語,以適應當地生活,另外也供給難民學子獎學金。

經過音卉老師的分享,對波蘭人幫助烏克蘭難民不留餘力的心感到佩服,這種同理心或基於同民族的情緒,或是受到歷史、政治因素所驅使,但不可否認的是,許多波蘭人都不忍見到戰爭發生,也試圖以人道且具同理心的方式援助。戰爭的發生或許有千百種原因,但「人」終究是事件中的主體,既然身為人,就必須保有彼此應有的人權。在逼不得已之下,烏克蘭人來到異境,波蘭人也盡力維持他們生活所需,提供各類協助、盡力維持生活,這必定是出自於某種普世價值,也讓世界各地的人們不受戰火蒙蔽心智,理解自身應持續為了人類的共同價值、共存理念與和平相處而努力。

黃涵榆老師

關於這場戰爭,常聽到的是「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但這個命題本身可說「是」、也「不是」。「是」的原因在於正處於國際化的時代,仍有許多極權國家存在,並有理或無理地發動一場戰爭。生活在和平且擁有民主自由的臺灣,更應該了解天下沒有白吃的和平。但同時「今日烏克蘭,明日也不是臺灣」,則是因為烏克蘭與臺灣在地理位置、國際地位上皆有所不同,也會有不一樣的發展。

然而,我們不能就此掉以輕心,中國的軍機近乎每日在臺灣附近盤旋,除了軍事威脅外,隨著戰爭型態改變,臺灣也遭受資訊戰的波及。以此場戰爭為例,便有「因為外國軍武的支援,才導致戰爭無法結束」的風向出現。在難民人權的部分,外交部設立了難民捐款專戶,在短短數日內便募集到八億多,此舉令人敬佩,但也必須去了解民眾到底有多關心此事,或是了解難民的處境。

跟這個戰爭有關的是,前陣子關於香港反送中的紀錄片獲得臺灣民眾好評,但同時也有一群在台香港人走上街頭,希望臺灣政府可以通過難民法,在網路上卻有不少批評的聲浪。這樣的舉止和我們大量援助烏克蘭,關心香港反對中共的路徑豈不是相互矛盾。我們應深刻了解難民的歷史脈絡,難民曾大量出現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後,但這些難民在逃亡的過程中遭到諸多富有國家拒絕,以阿拉伯的戰爭為例,歐洲給予的難民名額很有限,甚至會提供資金給臨海國家,想方設法阻止難民進入歐洲,這段歷史事件說明思考難民議題時,國家主權反而成為問題。

因為要立法或是援助難民仍需要在一個國家的架構下,而臺灣的問題較為複雜,因國家主權尚未完全正常化,當有中國因素存在時,就像香港難民的課題往往會被用統獨指標去檢視。至於以什麼樣的動機去進行人道救援,也是需要思考的,這樣的人道救援非常有可能是不想讓難民跨越我們所設下的界線,就像丹麥哲學家齊克果所講過的一句話:「只有死掉的鄰居才是好鄰居,因為一個活生生的鄰居會有難以忍受的某些特質,使你離他很近,卻難以認同他。」因此,雖然人道關懷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好,不過可能會涉及複雜的國家主權意識,產生難以掌握的情形。

林欣宜老師

欣宜老師的短講結構非常清楚,一開始稍微提到捐款,對臺灣人民關注國際事件並給予弱勢方協助的做法表示肯定,且不只有助於臺灣接軌國際,也是台灣社會開始產生參與國際社會之意識的明顯徵兆,接下來進入演講的主題。

欣宜老師把分享的內容分為「認識」和「行動」兩個部分。首先,欣宜老師認為對這些國家有所「認識」是很重要的,所以先透過本身的歷史背景,簡單介紹東歐國家的背景和過去的關係,逆著時間軸依序簡介現在的烏克蘭共和國是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獨立的、這之前在1945-1991年間是蘇聯的邦聯共和國、更之前的是1917-1945的共黨集權統治、接著是15世紀至1917年長達數百年的帝俄時代、帝俄前還有13世紀蒙古統治下的「金帳汗國」,以上種種背景,讓東歐國家之間的歷史關係錯綜複雜。但歷史,或共同起源、相同語言、血統、文化、祖先等,在欣宜老師看法裡,不脫為民族主義的表現,並舉臺灣人很熟悉的「xx自古以來就是oo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做例子,說明現在俄羅斯企圖重建「俄羅斯民族」的概念,與臺灣面對中國的處境類似。

再來是關於「行動」的部分,也就是欣宜老師的分享主題「烏俄戰爭對臺師大學生的啟示」的重點,這個部分又再細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反思、深化國際化、還有在教育中傳承普世價值。反思戰爭的起源,儘管戰爭的起因有所不同,但任何形式的侵略都是難以容忍的;再來就是要拓展國際視野,烏俄戰爭就是可以讓大家開始關注國際局勢的一個契機,而這也的確讓許多臺灣人開始意識到臺灣要成為國際社會重要的一員,不是光喊「國際化」口號而己,有許多作為應該開始策略化的思考進行;最後,把這些理念傳承下去,包含尊重多元、保障人權、族群平等、和反威權、反侵略,尤其臺師大每年培訓很多老師,到各中學去,他們是更能夠在教育現場傳遞這些理念的第一線。

總結

綜合上述,音卉老師、涵榆老師、欣宜老師在各自關注的向度與專長領域中,分享「俄羅斯與烏克蘭」兩國戰爭的現象所觸及的議題,提醒身為臺師大學生的我們,面對世界種種現象時可以怎麼觀看、怎麼思考,最後如何回推到我們的生活。

舉辦本次「烏俄戰爭與人權教育」短講的目的與理念其實非常單純,我們想透過這次的短講,使臺師大的同學和老師們能夠停下腳步,花短短的時間和我們一起關心烏俄戰爭的議題,也藉以思考並觀察周遭社會怎麼了?這些事情的發生,是否會影響我們?那麼,能夠提醒我們什麼?引團隊中同學的文字「戰爭的發生或許有千百種原因,但我們也不能忘卻『人』是事件中的主體,既然身為人,就必須保有其應有的人權」。這便是我們想要推廣的理念。

最後,身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長久以來多半認為「戰爭」這一詞彙離我們很遠,而且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它卻真實的發生在我們習以為常的和平世界,先有香港、再來是烏克蘭。在國高中歷史課上我們以臺灣、中國與東亞、世界史分段分區學習。如今,我們看到的世界局勢的發展,卻常是牽一髮動全身,遠在8000多公里的臺灣,也處在與烏克蘭相似的位置上,身為學生、教師、未來教師、臺灣人民的我們,如何在戰爭現象中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式並反推(或反省)到自身,是這場戰爭中最大的提醒。

短講影片連結

 

左起:歷史113鄧羽芯、人發110顏新恩、歷史113陳奕宏、歷史113廖丞譽

  • Pos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