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宗實習中: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 撰稿人:吳宗奇(本系大學部110級)

什麼是教育實習?

「教育實習」係半年全時實習,在新制規定下,師資生必須通過「教師資格考試」才可實習;實習時間通常自新學年開始的八月至上學期結束的一月為止,且自2022年開始,實習教師每月可領5000元之教育實習獎助金。實習結束時,將依據「全國教育實習資訊平臺」的「教學實習任務」、「導師(級務)實習任務」、「行政實習任務」、「研習實習任務」進行成績評定。

在教育實習中,「指導教師」指「師培大學」之負責教師,系上由葉高樹、陳健文、陳昭揚等三位老師負責。「輔導教師」則是指「實習學校」之負責教師,依實習任務,又再分為「教學輔導教師」、「導師輔導教師」、「行政輔導教師」,三者分別對應至「教學實習任務」、「導師(級務)實習任務」、「行政實習任務」;「研習實習任務」無對應負責輔導教師。

實習教師還必須參與「返校座談」。本系返校座談通常是9月、10月、11月、12月的最後一個週五,須向實習學校請「公假」返校,不參與則須向系上請假;座談將邀請學長姐進行教師甄試的經驗分享,且會核發4小時研習時數,可作為「研習活動」之用。另外,法令規定「研習活動」總計不得低於10小時,研習歷程可於「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查詢(非「全國教育實習資訊平臺」)。

當個乖乖的小實習

實習期間,最重要的是「禮貌」:無論是否認識,遇到老師都必須打招呼,且最好能夠多記住老師的名字,以此留下好的印象。教育圈非常小,很多不同校的老師都互相認識,代課、兼課的訊息常常源於此;甚至在未來教甄時,老師們常會互相打聽再決定是否錄用。這並非鼓勵巧言令色,而是提醒「禮貌」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是最基本的,它能使你在未來無往不利。

實習老師既不是學生,也不是老師,更不是學校教職員,身份上較為尷尬。儘管如此,學校還是個「職場」、要學會「社會生活」,不要把當學生的習慣帶到學校裡,如:遲到、頂撞、逾期⋯⋯,需特別注意。換言之,當再次進入學校,請不要把自己當作「學生」,而該把自己當作「公司內的試用員工」,不應做出和身份不相符的事情。

實習老師唯一擁有的特權是「觀課」。在實習階段,正式老師通常願意以帶後輩的心態讓你觀課,若是成為兼課、代課、代理老師,便不一定有這種機會。因此,除了自己的教學輔導教師,科內其他老師都盡量詢問是否能讓觀課,包括國中、高中、必修、選修、探究與實作等,以熟悉不同年級、不同類型的課程。觀課時,如該班剛好是老師的導師班,亦可學習不同的班級經營方式。

即便不是正式教師,對待學生仍須真誠;不僅輔導教師、其他教師看得出來,學生也感受得到,我最印象深刻的是,當我問某學生為何不和某實習老師說話,他的回應是:「他感覺不喜歡我們。」再者,因實習老師與學生年紀所差無幾,關係上可能較其他正式教師親近,職是之故,師生間相處的分寸必須格外注意,嚴禁逾越師生界線(如:私相授受、單獨見面或吃飯等)。

一般來說,學校通常不會只有一個實習老師,和其他實習老師和諧互助有其必要:舉凡拍照、教學演示、行政支援等,很多事無法獨立完成、都需要援手。最後,實習時請務必寫「週誌」,很多學校皆有要求,若無請強迫自己;它不僅是實習的重要紀錄,更重要的是,它能滿足師大規定的月工作報吿表及實習平臺的實習任務作業,避免實習結束前焦頭爛額。

教育實習 I:教學實習

8-9月初入校,首先要做的是熟悉學校,甚至該科的教學風氣。即便是母校,教學輔導老師也不一定認識你,老師需要時間觀察你;因此,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一面觀課、一面備課,安分守己累積經驗,不要過於急著上臺。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有機會上臺是好事,但如果太快獲得機會而沒做好準備,將使老師日後不願意放手,反而得不償失。

10-11月,此時應該要對學校、科內老師、各班屬性有一定的認識,故可以向老師「詢問」(而不是「要求」)是否願意讓你上臺。建議先從檢討考卷著手,除了說明正確答案,最好還能顧及如何解題、連貫過去的學習經驗;首次授課須全力以赴,因為其很大程度決定了老師對你的評價,這兩個月也能開始構思教學演示,準備事項詳述如後。

若前面的實習生活還算順利,到12-1月時應該有大量的上臺機會;不只有自己的教學輔導老師,若與其他老師相處融洽,亦能嘗試在不同年級、不同班級上臺。另外,由於已能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與程度,輔導老師又剛好是該次段考的命題教師的話,不妨嘗試命題、給老師過目,或許有機會被放入;還可以做的是針對考卷寫詳解,這對教甄也有所助益。

實習的重點之一是演示。時間確定前,一定要與指導教師、教學輔導教師、「第三方教師」協調過時間;「第三方教師」須是具備3年以上教學經驗之同科正式教師。時間確定後便可開始設計演示海報及邀請卡,後者最好在演示前一週送至「同科所有老師」手中。演示當天應印製教案、演示評量單(從平臺下載)、預借議課教室、準備簡易茶點等,會是相當充實的一天。

最後,關於教學實習,請不要有挑老師、挑年級、挑班級的心態。對於各個老師,即便上課風格與方式與非你所好,但或多或少都有值得學習處;至於年級,不管國、高中,只要有機會都應盡量觀課,熟悉各年段教材對教學有極大幫助,健文老師更指出系上師資生常有固守高中的弊病;歷史是副科、接觸的班級多,其中必然有較適應者,但作為教師(實習教師亦同),對各班仍須一視同仁。

教育實習 II:導師實習

教育實習會被分配到的年段通常是一年級(亦有二年級)。復旦是完全中學、個人導師班是國一,但無論如何,「認識所有學生」是導師實習最重要的任務;有效的做法是每天早自習、打掃、午休時拿著座位表在教室四處走動,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時間若無他事,請一定要進班。另外,不管學生和你說什麼,不要覺得沒意義;即便你很難理解,還是要試著回應,勿讓學生感到被敷衍。

除了應對學生,導師還有許多日常事務要做,舉凡和任課老師洽談、和家長溝通、出成績單、寫導師評語等,都是必備的技能;但這部分每個人做法不同,參照輔導教師即可。另外,「導師」係隸屬「學務處」,是許多導師事務的窗口,學生的日常事務(非課務)多數也在學務處,註冊、成績等則是在教務處,導師必須要能分清楚事情的性質。

帶班風格因人而異,從導師的個性便可見一斑;導師實習受益良多的不一定只有輔導老師,如我亦從某跟課的高三導師身上學到不少。另外,我認為最能夠形塑帶班理念的時間是監自習時。復旦有許多監固定班級自習的機會,當學生有狀況、教室只有我一個老師時,我才慢慢獨立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應對方式,於是個人的理念逐漸成形。

教育實習 III:行政實習

各校的行政作業方式差異極大,但在行政實習時,同樣必須認識各處室主任、組長、幹事等,尤其與教育實習最相關的教學組(教務處)。行政方面因為牽扯責任歸屬問題,故通常不會派給實習老師做太重要的事(若有務必回報指導);然而,很多事可以用觀察的方式學習,或者「主動」詢問需不需要協助,如此,儘管無法接手,至少能略知一二。

教育實習 IV:研習實習

前面提過法定教育實習的研習不得少於10小時、每次返校座談會有4小時的研習時數,故以本系來說,不需擔心時數未滿的問題。其它能獲得研習時數的管道包括校內自辦研習、校內教研會(不一定有)、校外自找等,各式研習可從「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查詢。實習平臺對研習的規範僅止於要求上傳相關紀錄,「不會」顯示目前已獲得的研習時數。

結論

以上經歷源於我在復旦半年的實習經驗,雖然不一定是最好,但應該不會有太大的紕漏,每校狀況不同,應以實習學校、輔導教師為主;若有問題可再私訊詢問。最後,教育實習是一個檢驗自己是否適合擔任教師的機會,教學、導師、行政三者都不可偏廢;如果出現無法勝任教學、抗拒接觸學生、拒絕擔任行政等情形,便要慎重思考人生規劃(畢竟缺很少QQ)。

  • Pos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