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者:許晴禾
大三下學期開始,感謝系上給予我參與系友訪談,以及撰寫學習心得的機會。在訪談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訪談技巧,也逐漸了解訪談的意義,因此想將我的一些體驗和心得分享給之後有意訪談系友的同學,希望對同學有所幫助。
系上助教會先跟擬訪談系友聯絡,讓受訪者知道訪談的目的,並徵詢是否有意願接受訪談;確定受訪意願後,告知執行訪談同學的資訊;然後,讓訪談同學與受訪者直接聯絡,約定訪談時間。
訪談前,首先應該對擬訪談者有初步的認識,可以先蒐集相關的文獻資料,初步了解擬訪談者的出身、學經歷、特殊表現或成就、主要著作等,針對其較突出的表現和經歷,擬訂訪談大綱,預先提供給受訪者。由於訪談對象是系友,所以我擬訂的訪談大綱,通常較注重其選讀歷史系的原因、在歷史系的學習經過和感想,以及與經歷之關係。
與受訪者聯絡時,一定要注意禮貌,讓受訪者留下良好的印象。第一次電話聯絡時,要適當地自我介紹;若是寫email聯絡,宜注意用字遣詞及內容是否得體,記得一定要署名,說明來歷!
E-mail示意圖
訪談當天記得攜帶訪談知情書請受訪者簽名,同時,準備一些系上的紀念品贈送給受訪者。訪談開始前,宜先徵詢受訪者同意拍照和錄音。訪談時,自己必須隨時做好筆記,並同時標示錄音的時間點,俾有助於事後整理訪談稿時,可以迅速找到相關的談話,確認訪談內容整理有沒有失誤。
當受訪者談到一個段落時,可以伺機追問有疑義之處,或請受訪者補充說明不足之處,並隨時準備拍攝受訪者提供的資料。不過,宜注意不可輕率地打斷受訪者的談話,或指稱受訪者所說錯誤而與之論辯,也宜注意掌握訪談的節奏,要記得時間有限,不要輕易偏離主題。
若以側寫的方式呈現訪談結果,可不必依照訪談大綱的順序整理紀錄,而從訪談者自身的角度思考如何將受訪者特殊的表現和成就分享給讀者。換言之,訪談稿毋需包山包海力求完整,而是以訪談者的角度去敘述受訪者重要的經歷和成就。
訪談紀錄完成之後,一定要寄給受訪者過目和修訂;最後,送請助教確定訪談紀錄稿是否符合規定之要求,經確認後,交由助教刊登於電子報上,即完成一次系友訪談。
隨時做筆記,才能有效率的完成訪談稿
我第一次進行系友訪談是大三下的校慶活動,當時擔任62級校友同學會的校園大使,藉機訪談幾位系友,為他們留下一些大學四年憶舊紀錄,描繪出50年前歷史系的學習和生活圖像。之後,再有機會訪談民國五零年代史地系畢業的蔡志展老師、108級的何宜樺學長,以及與系上同學訪談榮獲師鐸獎的在職進修碩士專班系友黃小萍老師。每一次訪談,我都有新的體悟
從一開始系上一位老師常常提醒我,訪談前必須先做功課,訪談中須隨時做筆記,要懂得適時提問;整理撰寫訪談紀錄時,亦不應該拘泥於訪談大綱的順序,導致喪失了寫作邏輯,讓我學習重新建構組織,梳理脈絡,才漸次掌握箇中要訣。
撰寫108級系友何宜樺學長的訪談時,受系上另一位老師提點,我開始思考我在訪談中的角色,如何寫出我的觀點。亦即是,讓訪談紀錄具有自己的特色。最初我一時無法明確掌握老師的意思,然而,有一次在系上修課時,上課老師帶修課的同學一起接待美國學者 ,中午聚餐時,當我們討論到西方世界比較注重敘述能力,而台灣比較缺乏該能力時,美國學者問我在台灣如何強化該能力。我思考如何舉例時,才豁然開朗了解當初老師話中的意含。系友訪談就是一個訓練敘事的好方式,因為我們並非以一個絕對客觀的歷史敘事者立場進行訪談工作,而是藉由自身的經驗和體驗,寫出一篇具有自我觀點的紀錄文字。
總結來說,個人覺得透過系友訪談的實踐,能夠有效地提升自己尋找問題、閱讀材料、接觸史料、架構組織及梳理脈絡,以形成自我論述的能力。非常鼓勵對史學方法、概念有疑惑的同學,可以試著進行系友訪談,相信透過此一活動必有助於提升自己看事情的方法與敘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