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博士後研究的經驗分享

在臺灣念博士班期間,經常閱讀到英語世界的中國史研究,也從中得到相當多啟發,總是盼望有朝一日能到英美移地研究,和當地學術圈進行深度的交流。由於懷著這樣的想望,在博士班畢業前半年,不再遲疑,著手準備英文考試,與美國的大學接洽接待事宜,再向當時的科技部(現在改名為國科會)申請「科技部補助博士後赴國外研究」(俗稱「千里馬計畫」)。非常幸運的,計畫審核通過,我便於2021年8月到2022年7月期間,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歷史系(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進行一年期的博士後研究。

這一年的博後研究,不管是在聽課、做研究,還是日常生活各層面,收穫甚為豐富。我除了旁聽大學部的大班講授課(lecture),也參與歷史系葉文心教授兩學期的討論課(seminar)。上學期的課名是 Living the Socialist Modern: Post-Maoist Impressions a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arks its Centennial,主要研讀中共歷史的相關研究,並且找來多位學者演講相關主題。下學期的課名是 Late Imperial and 20th-Century China: Research Seminar in Historical Documents,是一門研究方法課,從清帝國的官僚運作開始講起,一路討論到中國共產黨建國後的毛澤東時代為止。葉老師的討論課進行方式,與臺灣各大學研究所的討論課類似,學生必須在上課前先閱讀完當週指定文本,通常是一到兩本書,上課時再由各負責的同學導讀,老師的角色比較像是協助討論的進行,並組織學生們的問題。由於每一年都有數名到柏克萊歷史系訪問的國際學生與教授,所以在葉老師的討論課上,也經常能和來自各地的學者交流學問與交朋友。

柏克萊分校的學術資源相當豐厚,特別是它向來以研究東亞國家的歷史、文化聞名,典藏非常豐富的中文、韓文與日文圖書。倘若學校有蒐藏不足的圖書,也能申請全美國各大學、研究機構的館際合作借書,約三週內可以取得,提供研究者最大的幫助。我因此得以利用學校豐厚的研究資源,執行博後計畫──有關19、20世紀中國生豬、豬畜產品的生產、加工、貿易、衛生檢驗與豬種改良。藉由學校優異的學術資源,我收集到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獻,包括英國、美國政府對中國的畜產調查,美屬菲律賓政府的畜產機關檔案、畜牧雜誌,以及國民政府工商部商品檢驗局對國際宣傳的英文雜誌、機關手冊等。另外,我也參與葉文心教授主持的讀書會,每兩週舉行一次,與柏克萊歷史系的博士生、芝加哥大學歷史系的博士生,共同討論各自的專題論文,與解析歷史材料等。

若要說在海外進行博士後研究,與在臺灣做研究的最大差別,應該就是異地生活帶來的新刺激,與體驗不同的文化。美國的學期週期數較短,約十五週,不管是學生還是教授,在開學期間都異常忙碌。緊湊的課程,就像是剛考完期中考就要寫期末報告了。因為需要很賣力的上課,所以也就很用力的玩樂,美國學生、教授大多會利用兩學期之間的寒暑假,安排長途旅行或出國找資料。海外留學生一般也很重視社交活動,特別是逢年過節時分,常常呼朋引伴,圍爐話新年。而歐美社會普遍重視戶外運動,如爬山、滑雪、泛舟等風氣,也幫助我多走出校園,親近大自然。這對長年埋首案牘的學者們,不啻為調劑身心健康的好方法。倘若有人問我是否贊同到海外繞一圈,做博士後研究,我的答案絕對是:趕快動身吧!

許秀孟 2023. 02.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