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系列講座
講題:思想史的功用與局限──以1750~1776年間中國與英國歷史發展為例
主講人:陳正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時間:2025 年 11 月 27 日(四)15:30-17:20(15:15 報到入場)
地點:本校歷史系 4F 視聽教室(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 162 號)
講者介紹:
陳正國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其主要研究興趣為蘇格蘭啟蒙運動;近年開始關注國際關係,尤其是早期中英關係。其出版包括《甚麼是思想史》(2024)、〈從專制到東方專制:十八世紀英國的殖民進程與東方專制論的源起〉(2017),〈蘇格蘭啟蒙思想中的中國〉(2023)等等;編有《1723:世界史的11扇窗》(2023)與《啟蒙及其限制》(2012,與羅衛東合編)等。
演講提要:
史家與政治家分別代表兩種知識與能力特質,後者經常以快速精準的決斷力成就事業與名聲,而前者經常以冷靜的觀察與延遲判斷來求得周延、圓洽的歷史解釋。本次演講將透過一段《國富論》的經典名句,說明何以「多重文本的理解與互涉詮釋」是思想史的重要方法,此為「周延」之所由。但思想史所建構的歷史世界常常是韋伯所說的理型世界,要貼近歷史實況,史家必須培養長時間看歷史的習慣,必須將黑格爾的夜鶯比喻,落實成歷史認知,才可能離「圓洽」的歷史解釋更近一些。本演講希望透過1750~1776年中、英歷史發展來說明過去許多優秀的中、英歷史比較可能都過度強調結構式,甚至「定點式」的歷史比較;或許長時間、動態式的歷史的比較與理解是另一種值得嘗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