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1 研究生講座】2024.11.7 李豐楙院士:時序與觀:道教作為「文化百寶箱」 院士系列講座 講題:時序與觀:道教作為「文化百寶箱」主講人:李豐楙(中央研究院院士暨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時間:2024 年 11 月 7 日(四)14:20-16:20地點:本校進修推廣學院1樓演講堂(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 129 號)如非本系碩/博一、二年級學生,敬請填寫表單線上報名。 講者簡介: 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院士。學術領域為道教文學、道教文化及華人宗教,發表論文兩百餘篇,出版專著十一種。早期以「道教文學」為主要研究方向,後來擴及《道藏》、道教儀式及文化、華人宗教等,研究方法即綜合經典文本、歷史文獻、田野調查及實踐經驗。因應西方的「聖與俗」理論,提出本土化的「常與非常」觀點,其議題含括廣泛:節慶狂歡、變化神話、生死思維、解除儀式以及文學(謫凡小說的非常人物),展開學術社群的對話。認為華人社會的思想、神話、宗教以及民俗等,根據陰陽相對思維而有互補性。近年來與圖書館與博物館合作,在世界宗教博物館舉辦展覽,與故宮博物院合作研究館藏道教畫,整理中央圖書館收藏的天文圖像圖册。 演講內容提要:從許多經典文學作品中,能夠發現道教和華人生活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透過文學的闡述,能解讀出人們的生活行為和宗教間的連結,以及對天地的敬畏之情和追求心靈歸屬的渴望。社會學家Ann Swidler提出文化就是一個工具箱,人們看待文化,就像一個工具盒或一套資源總集,從中自由選取運用組合。道教存在於漢人社會也像是「文化百寶箱」,在連綿的歷史長河中,道教的神話、人物、思想及行為等,不斷地被收納,或拿出來改造使用,千年歷史一直經歷過淘汰和留存的發展過程。 Post author:歐 詠芝 Post published: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