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劉安哲(本系歷史系碩士班學生)
王汎森,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中研院院士,現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曾任史語所所長、中研院副院長、代理院長等職務。研究專長為思想文化史、學術史、史學史等多項領域。本此演講主題是從Silencing the Past(by Michel-Rolph Trouillot)談起。
首先,講者以海地學者Michel-Rolph Trouillot的著作,Silencing the Past一書為出發點,旨在探討歷史研究與寫作中隨處可見,但人們時常視而不見的難以想像(unthinkable)之事。這些難以辨明的人事物,可能是由於政治上的壓迫而出現,例如清末中國有許多人民不知道皇帝是滿洲人,在知道其並非漢人時,伴隨而來的是心態上不小的衝擊。除了政治上的權力,更常蒙蔽我們的是充斥生活各方面的框架、格套、流行、知識體系。這些價值觀使我們的思想及視野過於偏頗,如同斜眼症患者一般,難以看清事情的真實樣貌。格套本身雖來自於過去的事物歷經淘汰後留下的精華,帶有便於利用、瞭解的優勢;但也同樣會帶來限制與阻礙,它將使人們只可得知自己所願關注之事,若不在此範圍之內便直接忽略。
其次,講者以歷史書寫當中的各種格套為例,闡明已成形的框架對歷史影響之大。例如《史記》當中的〈貨殖列傳〉記載商業買賣與交易這類日常生活極為重要之事,但後代史書卻幾乎未見相同條目;另外,〈列女傳〉、〈忠義傳〉等傳記則屢見不鮮。這些傳記依循著某種格套的形式被書寫而成,史學家僅注意到有名或傑出人物的作為,以及發生在其周遭的重要事件,其餘事件則避而不談。在這取捨過程中,雖可使正史形成固定的體例,但也確實對某些事情視而不見。講者亦強調,不僅是正史的編修,舉凡地方志、碑銘、筆記小說都離不開一貫的書寫模式。這是由於歷史無法記錄所有的事情,只能用既有的格套來分類。可見格套或框架在各個時代常具備支配性的地位,在各方面支配著眾人的行為與思想。若在日常生活中不使用格套的話,可能會被視為懷有另類奇特思想的異議份子,進而成為被群體排斥之人。
最後,講者也說明歷史上有突破自身所處時代之格套之例可循,如明末思想家李贄(1527-1602)的史學觀點,以及清初畫家石濤(1642-1707)之「一畫之法」。強調人們仍可嘗試從自身的感受為出發點,不必完全受格套約束。然而,要完全擺脫外在的各類框架實屬不易。這是因為在我們身處的社會當中,已可見隱藏於各個角落的無形框架,這些框架無時無刻制約著每個人。即使離開熟悉的環境,進入新的文化圈,亦會帶著自身原有的格套,終究難以完全避免。
本演講以幾個未來可再思考之處做結,最重要的是應認知到所有歷史皆有所偏頗,且歷史上充滿沉默、難以名狀,或是視而不見之事物。這樣的現象並非僅由於權力的逼迫,更是因為社會各方面皆充滿格套。這些格套雖可帶來安定的秩序,使人們的生活有跡可循;但也使其僅能從特定的角度看事情,無法得知全貌。若要有所改善,便應隨時反思我們身邊所具有的格套及不足之處,進而跳脫習以為常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