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宗億教授講座紀要

  • 撰稿人:胡英傑(本系歷史系碩士班學生)

潘宗億先生,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潘老師長期關注「歷史記憶」及與其相關的學術議題,通過對空間、飲食、影視等物件加以審視與分析,深入討論全球化歷史、大眾史學、記憶理論及族群認同等課題。本次講座主題為歷歷在目──漫畫、視覺文化與圖像記憶,潘老師先回顧視覺文化學術史的研究脈絡,進而切入圖像記憶的學術理論及前人研究成果,最後帶入個案分析──探討美國漫畫《鼠族》的呈現手法及其創作歷程。

潘老師以一幅遭臉書查禁的納粹海報當作楔子,揭示圖像是可以做為跨時代、跨社群、被賦予特定意義的記憶符號。所謂圖像史料,上溯史前的獸骨刻紋、結繩記事、岩壁繪畫,下達當代的電影、漫畫、照片等等,悉數皆可納入圖像史料的範疇。而對於圖像史的研究,潘老師歸納出三道途徑:圖像證史,即紀錄目擊者於特定時空所見事物的表述方式,圖像僅佔據輔助者的角色;圖像寫史,即圖像可補充文獻不足或忽略的面向;圖像是史,即圖像本身便可作為歷史表述的主體。潘老師進而延伸探討在圖像本身(畫框內)之外,新文化史的學者更深層次地探討圖像所折射出社會文化慣習(畫框外)之間的脈絡,內容囊括圖像的視覺形式、象徵意涵、物質文化、生產流通與社會文化體系,甚至是一些遭扭曲的隱喻訊息。誠如王明珂院士所述:「就算是假的東西也會反映出某一時段的社會現實。」

所謂視覺文化即影像(image)與觀看器具、技術活動以及視覺感知論述。在歷史學領域的討論則側重對文化的建構,強調表述史研究,以及集體認同。歐美學界對於視覺文化的探索成績斐然,最早使用圖像史料者為文化史家Johan Huizinga(1872-1945),其著作The Autumn of the Middle Ages(1919)首次嘗試以圖像解釋中古世紀歐洲人多愁善感的集體性情,而集大成者有Peter Burke(1937-),其傑作有The Fabrication of Louis XIV(1992)一書闡釋法國王權威儀形象是藉由藝術品創造產生;藝術史兩大研究取徑傳統以形式主義(formalism)分析藝術作品本身形式、建構其風格譜系,另一條則藉圖像學(iconography)與圖意學(iconology)對畫框以外的內容加以詮釋;社會藝術史又擴展藝術作品的研究疆界,將政治權力與社會階級、物質文化與供需雙方、跨區域間交會互動融入對圖像的解構與重新詮釋之中,以Craig Clunas(1954-)為代表。1980年代以後研究視覺文化的學者,諸如Svetlana Alpers(1936-)、Michael Baxandall(1933-2008)將圖像與社會、經濟、知識要素加以整合探討,特別是Erwin Panofsky(1892-1968),提出以圖像的三階詮釋層次:象徵-符碼-隱喻,通過此理論架構討論一圖像在各層級間發生意義的挪用或形變,進一步解釋其自然意義、慣例意義、內在意義的異同。然若追蹤視覺文化研究的淵源,則可溯源至Aby Warburg(1866-1929)。

Aby Warburg最為代表性的研究計畫為《記憶女神圖集》,搜尋相似或相仿的眾多不同時代的圖像組成一主題式的圖組,通過對比的手法研究古代象徵性視覺圖像的前世今生,即特定視覺主題、形式或模式的起源、形變及轉喻。為此,Aby Warburg受生物學家塞蒙Richard W. Semon(1858-1918)「記憶痕跡」所啟發,提出pathosformeln(潘老師譯作「情念程式」)的研究概念總括之。潘老師列舉多證解釋視覺圖像的演變,如漫畫中俾斯麥以領航員之姿下船,此圖像往後漸被文化賦與有權勢者下野的意象;弗里幾亞無邊便帽最初是蠻族的標誌,法國大革命後成為自由、解放的象徵;羅馬共和時期、帝國時期以鷹為徽記,往後為東羅馬帝國至納粹德國等宣稱繼承羅馬統緒之政權所效仿等不勝枚舉。

演講的最後,潘老師聚焦探討納粹治下猶太人相關的圖像記憶及其作品。漫畫《鼠族》由猶太裔德國移民Art Siegelmann(1948-)以雙親作為奧斯威辛集中營倖存者的親身經歷作為創作藍本,於1980年至1991年連載的漫畫作品。Art Siegelmann借用美國漫畫慣用的動物寓言的傳統,企圖跳脫嚴肅的政治正確與沉悶的說教敘事,將猶太人比作老鼠,納粹黨人轉作貓,中產階級喻作鴨,波蘭人易作豬,而美國人則擬作狗,除了使讀者更專注於漫畫劇情,更是延續文學傳統上對動物性格的印象反映到角色身上。作者在敘事策略上採用插敘法,穿插描述大屠殺對猶太遺族及其後裔之創傷記憶的紀錄。潘老師總結漫畫《鼠族》具備三大層次,第一層為對猶太人大屠殺的紀錄,第二層為大屠殺對猶太人二代的影響,第三層則為自我療傷的過程。從大眾史學的觀點出發,Art Siegelmann以漫畫體裁呈現猶太人大屠殺的歷史記憶,亦得譽為「歷史學家」。

  • Pos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