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中起,我參加本校姐妹校德國波鴻魯爾大學(Ruhr-Universität Bochum)東亞學部(Faculty of East Asian Studies)的臺灣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Research Unit for Taiwa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主持之「臺灣歷史、文化與語言教學計畫」(Teaching Program for History, Culture, and Languages of Taiwan),在該年及次年中皆曾對該校學生開授臺灣史線上課程。在Covid-19疫情阻隔兩年後,終於在今年應邀前往參與德國臺灣協會的臺灣日活動,並進行兩次公開講座,期間也參與了研究中心主持人莫克莉教授(Prof. Christine Moll-Murata)主持之課程,並拜訪學部長Katja Schmidtpott教授及負責交換事務的Rüdiger Breuer教授。有鑑於國內學子較不熟悉此地及該校,為推進校際交流、促成更多教師及學生交換,願以此次參訪之見聞,就此地學術與生活環境狀況聊寄數語,以啟抛磚引玉之效。
2022.6.25 德國Wuppertal臺灣日合影
2022.7.1 課堂合影
該校所在的魯爾地區,以流經該地的萊茵河支流魯爾河得名,位於德國西部,重要城市包括多特蒙特(Dortmund)、杜伊斯堡(Duisburg)、埃森(Essen)、波鴻(Bochum)等,以豐富礦藏聞名,尤其是煤及鐵,埃森的魯爾博物館(Ruhr Museum)現為世界文化遺產(UNESCO Site),波鴻亦有一座煤礦博物館,十九世紀末起鼎鼎有名生產克虜伯大砲(Krupp cannon)的家族及其工廠也在附近。此地因富含天然資源,聚集了為開採利用而來的工人定居落戶,成為德國歷史上重要的工業城市,以「工人階級的城市」聞名,空氣污染尤為外地人長久以來對波鴻之刻板印象。但此地在二戰期間曾遭大規模破壞,加上戰後採礦產業漸趨沒落而沈寂一時,今日的波鴻早已轉型為無煙囪產業重心。隨著1961年波鴻魯爾大學決議成立,標榜為工人子弟的大學,今日已漸成工業製造、精密儀器、生物醫學研究重鎮,大學規模亦在德國大學中名列前茅,教職員生年年增長,現已達四萬人,莫克莉老師提到約90年代之交她見證了本地由荒煙蔓草到現在有兩個捷運站座落校園兩端、連接市中心交通之榮景,實有白駒過隙之感。
波鴻魯爾大學全景(來自官網)
波鴻魯爾大學可說是波鴻這六十年來最重要的機構之一,儼然成為城市發展之火車頭,但過去兩年多為因應疫情而實行的遠距教學與工作,使大學顯得十分寂靜,近數月來隨著禁令開放,才又熱鬧了起來。位於市郊的學園建築分布集中,多為醒目之工業風方正大樓,但校園內也有不少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幽靜角落,初來乍到之遊客少有不為頗富盛名的植物園與稱為「潛園」的中式庭園之美景折服者。
潛園及植物園(2022.6.27筆者攝)
波鴻魯爾大學現有21個學部(faculty),超過四萬名學生,其中約有15%為國際生,來自約130國,現駐德國大使謝志偉即畢業自本校。現雖與國內熟悉之德國學制沒有太大差異,但以Faculty(我譯為學部)為大學學術之單位、以及約莫在近廿餘年前德國教育制度由原本的diploma(學位文憑)改制為與國際教育制度較接近的Bachelor(學士)等學位制度,即可想見近數十年來德國高等教育和臺灣一樣,有著深刻變化。此外,參訪期間觸目所及,即能深刻感受此地與其他歐美大都市之大學充斥各色人等現象不同,即使疫情因素或造成校園內國際學生之數量銳減,仍與此地為典型德國中型工業城市,人口組成也較為單純有關。
波鴻魯爾大學的東亞學部成立於1965年,是大學設立之初即建立的學術單位,現下現設有日本史、中國史、東亞國際政治經濟學、東亞政治、東亞宗教、中亞宗教、韓國語言與文化、中國語言與文化、以及日本語言與文化等學科(departments),雖非大學中最大型的學術單位之一,但學術基礎紮實,學生的東亞語言在畢業時皆有中等以上程度,學部亦自1978年起持續不斷地每年出版一本學術期刊(The Bochum Yearbook for East Asian Studies [Bochumer Jahrbuch zur Ostasienforschung] (BJOAF)),另外,為因應研究與教學所需,在總圖書館內的中日韓東亞圖書,佔據了將近一整層樓。位於其中的臺灣研究中心,則獨立擁有一間專門藏書室,收藏超過六千冊藏書,相較其他德國大學中的臺灣資料,是數量相對較多的,這可歸功於2002年正式成立臺灣研究中心以後陸續建置的學術資源,學部同仁尤為自豪的是唯一全套《俗文學叢刊》自行建置索引資料庫。其他重要研究資料,如《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等,也可藉柏林國家圖書館平台「Cross Asia」之交換協議,不難取得。
我參與的計畫「Teaching Program for History, Culture, and Languages of Taiwan」(臺灣歷史、文化與語言教學計畫),即將在本年結束,期間參與同仁除了開設臺灣研究相關課程外,也著手編纂臺灣歷史與語言資料集,希望為國際上臺灣研究之教學立下厚實根基。在上述基礎之上,現波鴻魯爾大學、特里爾大學(University of Trier)及圖賓根大學(Eberhard Karls University of Tübingen)合作向德國教育與研究部(German 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申請通過2022至2026年的多年期共同研究計畫:「Taiwan Als Pionier, TAP(臺灣做頭陣:在全球大勢挑戰中的地方創新)」。目標在於以博士後學者為主力,將臺灣研究化作新思潮對話之前沿,希望提供一交流論壇,讓臺灣研究在此場域迸出火花。
Tap 計畫 logo
對我校學生而言,此計畫亦將提供文學院與波鴻魯爾大學的博士生交換名額,加上2015年本系在陳登武教授擔任文學院院長任內便已簽訂之學生交換協議,以及2020年文學院簽訂教員交換協議,從大學部學生、至碩博士級研究生、乃至於教員,現皆有暢通之交換管道。在疫情逐漸紓緩之際,未來若有意前往德國大學留學或交換、並能略通德語,該校臺灣留學生曾估算每月生活費(650-700歐元,約臺幣2萬左右)並不見得高於在臺北生活所需,學費更較歐美其他名校來得低廉,加上德國國鐵新近數月推出的九歐元月票(9-Euro Ticket),可以在德國境內任意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不含高鐵,至八月底止),波鴻魯爾大學應足以列入歐洲留學交換口袋名單!
林欣宜 2022. 07.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