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稿人:吳怡萱(本系歷史系碩士班學生)
一、 關於講者: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陳致宏老師,在臺大歷史學研究所修業時師承周樑楷老師,研究德國史家朵伊森 (Johann G. Droysen, 1808-1884)與希臘化時代,其碩士論文更獲選為臺大文史叢刊。畢業後他前往德國深造,師從余琛教授(Jörn Rüsen, 1938-),為維藤赫德克大學(Universität Witten/Herdecke)文化反思系博士,專攻領域為德國史學史研究。
約十年前,他的主要研究轉為德語區歷史學家的史學思想(如Droysen與Jacob C. Burckhardt),以及德國歷史意識的影響;近年以德國史學的亞歷山大大帝形象研究,榮獲第29卷《新史學》論文獎,他也進入跨域的歷史文化交流研究,並有相關成果發表。今日講題的主人翁──德國史家里斯(Ludwig Riess),則是當前的研究對象。
過去臺灣對里斯的認識,多數人會聯想到他的日本經驗,以及他曾經撰寫《臺灣島史》一書。由於語言的隔閡,我們對他的認識及其學術培養的歷程還不夠清楚。本次陳教授的演講,為我們帶來更加具有立體深度的里斯,及其歷史意識之探討。
二、 內容分享:
陳致宏老師先簡介里斯的生平,以及當時從普魯士到德意志帝國的政治社會發展概況;再進入德國和日本史學界的發展,說明日本的史學方法為何深受德國史學界影響;最後聚焦本次講座的核心:從里斯的授課教材、研究成果,以及與當時德國學界的互動等材料,分析他的歷史研究與意識。
(一) 里斯的生平簡史
1861年12月1日,里斯出生自普魯士王國西普魯士省的猶太家庭,在俾斯麥(Otto E. L. von Bismarck, 1815-1898)的鐵血手腕之下,其童年見證了普魯士王國轉變為德意志帝國的過程。進入柏林大學修習歷史後,里斯未直接受業於蘭克(Leopold von Ranke, 1795-1866)門下,而是擔任他的抄寫員。雖然兩人實際接觸不深,其治史方法卻深受蘭克影響,當年日本學界甚至將他視為蘭克的學生。里斯的博士論文選題並非主流——當時德國歷史學界以研究德國史為主,而研究中世紀英國議會選舉權史之取向,可說是學界中的邊緣人。
里斯畢業後於1885年考取中學教師資格,卻仍寄情於研究,於是重返英國尋找研究資料。在英國期間,他從大使館得知來自日本的聘任邀請,遂於1887年赴日成為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史學教師,除了授課以外,還協助組織日本的歷史學術社群、蒐集在歐洲的日本涉外關係相關史料。家庭生活部分,里斯和一名日本女子結婚,育有四女一子。然而,已受到多次續聘的他,卻於1902年未收到續聘,因此只能隻身返回德國工作。里斯很長一段時間是編外講師(Privatdozent),自1925年升等後,仍為不具公職身分的編制外教授(nicht beamteter ausserordentlicher Professor)。1928年因為一場散步途中,意外引發非常嚴重的急性過敏而去世。
在德國歷史學界,里斯是默默無聞的,只有研究日本史或東亞史時,才可能注意到他的存在;相反地,里斯在日本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日本學界對他的研究成果也相當豐富。不過有關里斯研究英國史的動機、為何成為明治政府的御雇外國人,以及不續聘背後的原因等,雖然有幾種說法解釋,但都還有一些不清楚的部分仍待釐清。
(二) 德國與日本歷史學界的發展
由於里斯童年所經歷的政治社會氛圍,他對於德意志帝國有強烈的認同。在統一進程中的德國史學界,有幾個標誌性事件: 1858年巴伐利亞科學院組織歷史委員會(Historische Kommission),其編纂、收藏許多德國相關史料集,以國家的力量贊助大型史學研究計畫;隔年《史學期刊》(Historische Zeitschrift)創刊,這是最早的專業期刊。兩者都有蘭克及其學生Heinrich von Sybel (1817-1895) 推波助瀾的影響,亦可見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德國史學專業化的明顯趨勢。
德意志統一的目標完成以後,德國歷史學界出現新潮流與目標,其一為「蘭克復興」(Ranke-Renaissance):從過去具有國家建設熱情的研究態度,轉而強調史料考證,即客觀務實的一面,特別強調蘭克其中一部份的形象。世紀末新興社會科學的出現,也對歷史學產生影響:例如蘭普雷希特(Karl Lamprecht, 1856-1915)以集體心理來研究文化史,但是這類新興的研究手法與領域,未被當時研究政治、外交、軍事的正統所接受;也有以人種學研究歷史的方法出現。
德國與日本歷史學界之間的橋樑則是里斯。日本的正史在明治維新以前,因故只編寫到9世紀為止;明治政府成立修史館,派出學者末松謙澄(1855-1920)前往英國取經,亦請澤爾菲(George G. Zerffi, 1821-1898) 寫史學編纂法,在書中他推薦德國史學。或許是因為這層關係,東京帝國大學成立史學科時,便將聘用目標鎖定為德國歷史學者,修史的工程也移交給東京帝國大學國史科。日本「史學會」成立與《史學會雜誌》(今:史学雑誌)之創刊,象徵日本歷史學術專業社群的成形,里斯在過程中則多扮演顧問的角色。
(三) 里斯的史學思想
里斯的學術研究可以分為三個部份討論:早期的英國史研究、在日本期間的日本與東亞史研究,以及他的史學方法論。雖然里斯的博士論文研究為當時非主流的英國史領域,但受其政治意識形態影響,他的研究特別強調英國下議院之濫觴,是為國王分擔工作的「行政機關」。在日本,他開始涉足東亞史領域,並研究日本對外關係,以歐洲材料拓展日本史研究的範圍,使日本以西方歷史學方法編纂歷史。值得注意的是,在《臺灣島史》中他將客家人與波蘭猶太人相互比較,是很獨特的論述。
里斯的史學方法論,則是目前陳老師的關注重點。一方面可以從他重新編寫的《世界歷史》(Weltgeschichte, 1918-1924)觀察;另一方面,他反對用集體心理與人種學等研究歷史學,也曾經撰文批判相關著作。雖然從在東帝大的史學方法教材,到他的《歷史知識理論》(Historik, 1912),皆重視對個人的特質分析,但是他的研究並沒有特別套用此理論。自書中他對當代史家的比較,亦可見對蘭克的熟悉及高度的推崇。分析里斯的史學理論,可以將他視為「蘭克復興」現象的一環:他用他自己的方式,推崇並維護蘭克的歷史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