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進金教授講座紀要

  • 撰稿人:沙妮樺(本系歷史系碩士班學生)

陳進金老師,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專長為蔣介石與民國政治史研究、戰後臺灣史研究以及口述歷史。

此次演講的主軸是威權時代,政治犯受審判結束後移入的監禁空間,即政治監獄。根據老師的研究,東台灣的政治監獄形成一種特殊的空間,可作為了解當時政治犯經歷的一塊拼圖。除了研究的內容與成果,促成老師投入東台灣政治監獄研究的動機與過程,包含:起初是如何發想的?這些主題可以解決什麼問題?種種思考的歷程,都是研究生在選擇研究領域或制定題目時可以參考的路徑。

因此,老師先從他的研究生涯開始談起。最初的蔣介石與民國政治史研究為何會轉向戰後白恐的研究?這兩個領域看似是加害者與被害者的對立關係,不免讓人好奇研究轉向的心路歷程。

老師認為投入看似對立的研究主題其實是一種選擇,這個選擇的契機是2013年,人權博物館籌備處正在尋覓合作的學院機構,因地利之便,決定與東華大學歷史系簽訂學術合作條約。當時擔任系主任的老師負責簽約,從此結下了研究綠島政治犯監獄的緣分。老師開始有許多機會前往綠島蒐集資料,在當地實際聆聽政治受難者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讓老師發現檔案之外的歷史,可以與我們如此靠近,而這些歷史也應該被書寫與記憶。

根據五○與七○年代政治受難者的分享,老師開始思考綠島政治監獄的空間場域是否可以用不同面向書寫。透過整理過往政治受難者、監獄管理官兵與綠島人民的訪問紀錄,將政治受難者曾踏足過的多處空間,包含:五○年代的新生訓導處、小琉球和七○年代的綠洲山莊、玉里醫院等,採用融合口述歷史與官方檔案相互輔助的書寫方式,建構出人與政治監獄空間互動的歷史,也是大家以往無法探知的歷史。舉例來說,五○年代的新生訓導處在半開放的管理之下,管理官兵、綠島人與政治受難者彼此特殊的互動關係。

近年來由於檔案的開放、口述歷史著作的累積,讓更多白恐的議題可以被研究與討論。過往白恐的研究主題有:案件、性別、人物、涉案團體、情治機關、司法判決的經過等,但幾乎沒有從政治監獄空間來探討。戰後政治受難者的口訪資料已經累積不少,卻少有他者的觀點,例如綠島人民眼中的政治受難者。

「政治監獄」是指國家機器以政治手段對待異議人士、甚至一般民眾,行社會隔離之實的場所。除了在東台灣,白恐時代還有其他的政治監獄,如關押女性的土城看守所等。老師將研究聚焦於東台灣,以受禁錮與記憶所繫的空間作為切入點。

東台灣政治監獄的主題,從空間和記憶切入為研究取徑,探討人和空間的變遷與互動形式。此主題必須使用大量的口述資料,以重建政治監獄的變遷與空間沿革,分析政治受難者和空間、人物的互動情感。除了政治受難者之外,空間的配置與功能描述,則多仰賴管理官兵和綠島人的記憶。同時也使用檔案考證時間的沿革,解決口述資料中的疑點與不足。透過空間與記憶的交織,建構出更完整、有故事性與溫度的白恐歷史。

從記憶研究的角度,老師提醒我們,使用口述材料進行研究時,必須意識到記憶的侷限性,盡量參考多方觀點與檔案資料。也可以留意同一人在不同時期口訪內容的差異,其實反映出當事人身處的時代背景。

除了記憶研究外,遺址研究也是一個重要的取徑。把政治監獄的「空間」或「物質文化」視為探究白恐歷史的一環,將「困難遺址」(政治監獄)如何轉變為「人權場域」的過程書寫出來,呈現政治受難者與政治監獄中物質空間的互動面向。

除了綠島的政治監獄,東台灣的政治監獄還包含:泰源監獄(清水農場)、小琉球職三總隊(新民砂石場)、還有老師特別提到的玉里醫院,一些政治受難者最後足跡的所在便是它,雖然並非政治監獄,卻也是政治受難者曾經生活的空間。因此,老師特別提到許席圖與玉里醫院的故事,想告訴大家白恐還有一塊幾乎沒有人研究的空間——醫院。

最後,政治監獄與轉型正義的實踐仍存在一些爭論,包含:綠島人對於人權園區土地使用權與紀念碑建置的看法?已經消失的小琉球政治監獄空間如何重新呈現?以及人權園區中蔣介石銅像的存在是否適當?都是我們可以持續思考的議題。

  • Pos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