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皓翔導演講座紀要

  • 撰稿人:陳柏含(本系歷史系碩士班學生)

2018年,胡皓翔導演受邀製作羅妹號事件(亦稱為羅發號事件)與牡丹社事件紀錄片,《SEVALITAN─牡丹社事件紀錄片》緣起於此。演講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該片特色在於透過各國學者的分析、多元史料運用以及耆老訪談等方式,讓我們得以不同觀點進一步了解牡丹社事件的發展與影響。

演講開始時,導演先介紹以「三幕劇」作為電影的基本結構,亦即透過起因-過程-結果(觸發-衝突-解決)三個階段來呈現故事。然而,對於歷史紀錄片而言,更重要的是「決定觀點」。觀點的選擇涉及到史料運用,因此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除了向專家尋求解答之外,自己也必須投入相關研究之中。另一方面,當導演選擇透過「誰」的觀點來拍攝,也會影響觀眾接收到何種資訊,因此在這方面不得不小心謹慎。

史料影像化是臺灣現階段所欠缺的,這方面的功夫不僅需要使用文本,次文本更是不可或缺。為了因應不同的情況,歷史紀錄片可以透過動畫、訪問、戲劇重現等方式呈現。值得反思的是,上述方法將會引出一個重要的問題,即「戲劇紀錄Docudrama:求真或求效果?」。導演曾與同業前輩深入討論,對方形容史實與呈現兩者之關係就好比果汁濃度,如果原汁味太重,觀眾可能難以接受,但太過化學的飲料也不健康。最終,導演認為拍紀錄片還是應以符合史實為優先。

紀錄片即使以史實為依據,但仍會有新的問題出現。最常見的事情就是大家的看法怎麼都不一樣。上述現象不僅反應在史料的使用、閱讀,也會出現在田野調查過程中。導演告訴我們,這個時候Docudrama結構設計就顯得十分重要。因為戲劇需要有明確的角色來引導觀眾,這樣才能將觀眾帶入情境。但戲劇的結構設計,仍是要以史實為根據。因此需要透過史料、考古、口述等方式不斷進行修正。另外,為了避免將拍攝者錯置成主角,導演也告訴我們,以第三者的角度來講故事也是十分重要的。

導演在最後告訴我們,歷史紀錄片的電視節目與歷史電影紀錄片是完全不同的。歷史紀錄片是一個與現今社會對話的過程,正如《SEVALITAN─牡丹社事件紀錄片》透過不同的觀點來解釋牡丹社事件。以在地觀點為例,雖然有缺乏文字史料、記憶錯置甚至有碎片化的現象。但上述觀點仍可以與西方人、日本、清國官方檔案互補。本片也凸顯過去較少被關注的原住民、琉球人的觀點。歷史紀錄片不僅可以用來反思現今社會,也提醒我們不應該遺忘過去的歷史。

  • Pos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