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友訪談:王政文教授

在時間的長河中找到自己
王政文教授訪談

  • 訪談/撰稿:于天恩(本系碩士班二年級)
  • 訪談時間:2021.02.05

受訪者簡介:

王政文老師,臺中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主要教授「史學方法」及「臺灣史」,並曾開設「臺灣基督教史」、「數位資源與歷史學研究」、「歷史與寫作」等多門課程。研究專長為臺灣社會史、臺灣基督教史,著有《臺灣義勇隊:臺灣抗日團體在大陸的活動(1937-1945)》、《天路歷程:清末臺灣基督徒的改宗與認同》等書。

王政文老師與于天恩合影

求學與信仰歷程

老師曾任國民小學教師,並於2003年進入師大歷史系就讀博士班,當時一屆約招收五到六位學生,上、下屆同學的表現都相當出色,彼此感情融洽,每週三、四下課後,都相約一起在師大附近的巷弄間用餐、喝咖啡,暢談各式話題。同儕之間比較像是一個團隊,常常互相合作,畢業之後也成為很好的學術伙伴。

老師在碩士班進行「在中國的臺灣抗日團體」相關研究,論文重點之一便是處理當時的臺灣人如何在日本、臺灣、中國三種身份認同中,不斷地掙扎與妥協的過程。進入博士班後,老師仍舊選擇關於「一群人尋找身分認同」的議題。研究對象以十九世紀臺灣的第一代基督徒為主體,討論其於改宗前後所面臨的社會壓力,以及徘徊在文化、社會與族群之間的自我認同與價值觀衝突。

2004年溫振華老師帶領修課同學赴北海岸進行田野調查

研究目的與快樂人生

學術研究起始於個人對生命的關懷,也就是一個人日常所思、所煩、所追求之事。老師以自身的經驗為例,其生命關懷是基督信仰,因為也曾經歷信仰認同的掙扎,便嘗試透過研究另一個時空的基督徒,來回答自身對於信仰的疑問。雖然不是每個人最終都能夠找到答案,不過,「若是將日常生活的經驗轉變為研究課題,就能夠熱情地投入其中。」

對此,我向老師提出我的困惑,即便研究很有趣,但寫論文的過程卻很枯燥,老師反倒這麼回應——研究的目的就是快樂。老師建議讓研究議題與自己的生命關懷相結合,這樣研究就不會是一件枯燥的工作,不會變成一件差事,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要讓自己的生命充滿熱情,如果對生命缺乏熱情,一定要先找到自己的熱情,再去想研究這件事!對於老師而言,不只是將熱情投入於研究中,甚至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所以老師每天想、每天寫、每天觀察,每天都可以很快樂。

從學生到老師,從學術到應用

畢業前,老師曾在幾所大專院校任教,並於2009年畢業後即進入東海大學歷史學系擔任助理教授。實際上,各大學歷史系的畢業生中,僅有少數人繼續從事學術工作,因此,每位歷史系的學生都必須親自回答那個常常被人問到的難題:「你們畢業之後要做什麼呢?」

面對每一年帶著疑惑進入大學,又帶著更多疑惑離開、進入社會的學生們,老師始終相信歷史學有豐富的內涵,能夠帶給學生一套可以實際應用於各行各業的歷史學方法。因此,他開始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以幫助學生面對未來的職涯。

老師認為歷史學中基礎又紮實的「蒐集、整理、分析」方法,可以運用在生活及職涯中。面對任何問題,即便擔任各種不同工作,都可以透過歷史學的訓練,展現、應對並找出解決策略。老師開設的課程中,也嘗試透過史學方法探討每個人都會遭遇的人生議題。

此外,老師也在課堂中結合歷史學與科技。其中,最令我感興趣的是歷史學方法與VR技術的結合應用,其成果也充分展現東海大學的特色。當一個人身處在路思義教堂旁邊時,只要將手機架在一塊經過特殊設計的瓦楞板上,製作成簡易的VR頭盔,便可以藉由不同的年代設定,來觀看路思義教堂的今昔演變。如此,透過簡單的資料建置和VR技術,便可以將過去埋藏於書本中的歷史照片,以鮮活的方式重現於普羅大眾眼前。

為了讓學生能夠適當地使用數位方法及新科技,老師為東海歷史系學生設計了一系列數位歷史學課程。查詢東海大學歷史系109年度的課表,可以找到「程式語言」、「資料庫設計」、「數位方法與歷史學」等課程,夾雜在眾多西洋史、中國史課程中顯得特別突兀。這些課程內容完全顛覆我對於歷史系課程的既有印象,除了教授資料庫查詢和程式設計語言,甚至還有歷史學與大數據概論的介紹。在AI的時代,這些技能不只能夠運用於歷史學研究,亦可在公司企業中發揮作用。另一方面,老師也帶領學生設計歷史桌遊、拍攝歷史紀錄片,努力嘗試各種歷史學新領域。

王政文老師帶領東海大學歷史系同學討論歷史紀錄片的劇本及呈現

歷史可以了解過去,改善現在

除了結合科技,老師也相當重視歷史學之基礎——資料的重要性。「歷史學訓練不外乎就是,蒐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過去的資料大多存在於紙本之上,偶爾也會有圖像或器物留存。然而,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日,資料已不再侷限於圖書館之中,包括通話的錄音紀錄、出遊所拍的照片、甚至是跟朋友聊天所傳的訊息都是一筆一筆的資料,提供數十年後的歷史學者研究今日的世界。

「有資料的地方就有歷史學者的位置」,如果將所有抽象的文字和圖像也都視為歷史資料,歷史學者就有做不完的事。因此,歷史學者若是要在今日社會中立足,就應該學會如何應用與過去完全不同的資料型態。在課堂中,老師透過記帳、寫日記等方式訓練學生收集、整理生活中的資料。更進一步,在記錄金錢花費和生活習慣的同時,學生也可以針對不滿意之處進行分析,並做出改變。透過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過程,歷史學者便能夠「藉由了解過去事物發生的軌跡以改善現在的生活」。

歷史學者應該在各個領域都發揮影響力,在各行各業都佔有一席之地。因為,每個公司、單位都有許多資料,受過歷史學訓練的工作者,可以幫助整理現有的資料、收集被忽略的資料,再依照這些資料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改善的方法。

認識自己

談過歷史學與研究、科技、職涯的關聯,老師最後將焦點又拉回每個人對自己生命的關懷。即便是最用功的學者用盡一生學習,也無法了解整個人類歷史上所發生的事。所以,我們真正需要知道的,是那些與自身密切相關的事。透過歷史學方法記錄自己的生命,我們便能夠更認識自己的生命,進而改善自己的生命,最後——在時間的長河中找到自己。

  • Pos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