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友訪談:96級吳宜蓉老師

一位歷史小巨星的誕生
96級系友吳宜蓉訪談

  • 訪談/撰稿:呂怡真(本系大學部四年級)
  • 訪談時間:2021.02.16

受訪者簡介:

吳宜蓉,臺南人,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96級畢業,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現為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生,同時擔任高雄陽明國中老師。曾獲「Special教師獎」得主,以充滿活力,生動有創意的方式進行歷史教育,人稱「歷史小巨星」。不僅如此,也為「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的專欄作家,並出版暢銷書籍《OSSO~歐美近代史原來很有事》。

96級系友吳宜蓉

多樣求學經驗的影響

從國中開始,宜蓉學姐就一直很喜歡歷史,因此,當大學選填志願時,自然毫不猶豫地選填歷史系。回想起在系上度過的時光,其實非常符合自己理想的求學生活。課堂上,許多同學犀利的評論,看似不太留情,卻也令人玩味無窮。不僅如此,參與系上各式活動,如:說歷史故事比賽、歷史系卡等活動,也都充滿趣味。

而在大學期間,施志汶和鄧世安老師的影響尤為深遠。施志汶老師的課程,打破原先黨國教育的結構,重新形塑學姐對台灣歷史的想像與認識。在過程中,體認到回歸家園土地去思考的重要性與意義。鄧世安老師的課,則讓他感受到真誠教學的魅力。儘管鄧世安老師的課堂沒有任何花俏的教學方法,但透過老師對知識的熱情,這種教學氣場散發出的光芒反而更能去感染學生。

至於未來的職涯規劃上,成為老師,最初不是優先選擇。直到大四教學實習時,學姐才漸漸發現自己在教學方面的天賦,不僅得以快速地將知識系統化處理,在講台上流暢自然的表達也從來不是問題,所以便開始認真以準備教職為努力方向。事實上,學姐在大學畢業不久後,即順利考上高雄陽明國中的教職,而同時間也選擇高師大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繼續進修。在研讀期間,不只探索了人類學相關領域,也在田野調查方面累積許多經驗,像是曾經跟隨教授做平埔族近山地區熟番歷史的調查。博士則選擇高師大教育所,希望能透過對於教學現場的研究反思,更加豐厚自己對於歷史教育的探索。

從大學歷史系的鍛鍊,到之後在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文化人類學的浸潤學習,再加上教育博班的訓練,深化教育視野的研究分析。他認為在不同的領域專業去進行來回穿梭與探索,對於開闊自己的視野是有利的;而不同學術領域的視角切入也都帶有相對的連結性,藉由跨域視野的切換,使人在看待事物上都能有多一分的靈活與彈性。

教師的本質:教學現場中教育與歷史的結合

學姐表示,首先教師一職,本質上是一份非常需要與人相處的工作。在一開始進入教育現場,與各種人群接觸溝通,是教育工作最具挑戰性的部分。要先去練習溝通的技巧。不論是與同事、家長、還是學生之間,精準有效的語意傳遞,情感建立與維護皆極為重要。尤其在當導師的期間,與學生是休戚與共的關係,更需要老師抱持著一份同理心,去理解各個孩子在不同家庭背景中成長,有著有許多不同樣貌及姿態。老師必須學習與各類的學生磨合、互相體諒,更必須去適應不同角色的親師生們,可能會帶著不同立場,有著對教師的質疑和不信任。善解並妥適安頓自己的身心,這些都會將成為自身成長的養分。

其次,重要的是對專業教學的探索,從講述法入門,熟練歷史科教學的脈絡,再進而學習更多樣的教材教法,挑戰不同的教學型態。在國中教育現場,歷史知識的傳遞,並非學術性的講演,最重要的是打破象牙塔的隔閡,去教出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與好奇。抹去傳統認知歷史學科是枯燥背科的想法,去引發學生對歷史與生活的連結,當能有效激起孩子學習動機時,教學才有意義。換言之,教學貴在有自知之明,要掌握住教學現場的氛圍,了解自己的傳遞有否連接至學生的內心,會是教學須關注的重心。因此,比起將歷史知識打包得非過分厚與實,教學之於學姐,簡明扼要的說明與舒服易懂的呈現方式最為關鍵,而之後創意教學法的誕生也與這樣的觀念有著密切的聯繫。

歷史是記錄「人」的故事,教育也是一個關於「人」的事業。老師,是一個用生命影響生命的工作。也因此教師本身比起職業,其實說是志業比較妥當。學姐提到,在帶第二屆學生時,正值太陽花學運的爆發。在當下,便馬上去了解其中的語境,進而藉由台灣歷史進程的發展去培養學生現代公民的意識。對於學姐而言,教師是一份很有成就感的工作。因為在工作的環境中,教育與歷史的結合有著許多操作成長的空間,課堂並不僅僅侷限於歷史故事的講解;而是鍛煉學生歷史反省的能力,進一步帶入在教學中要傳達給學生的價值觀,藉此培育學生同理心與現代思維的養成。

歷史小巨星的誕生:打造創意教學法

觀察學姐的臉書,會發現其中有許多針對國中歷史科不同單元的教學簡報的貼文。內容上,運用了生活化的文字,與充滿有趣的迷因和梗圖。那麼,這樣有趣又有創意的教學方法,又是如何出現的呢?

事實上,最初的教學模式就帶有類似的特徵。他常常會融合在地資料的方式,去連接學生的生活情境,做一些類似的譬喻,藉此輔助教學。比如中國史當中封建、宗法制度觀念的講解,即便這些觀念其實離學生的生活很遙遠;也要嘗試舉例去拉近知識與學生的距離。再加上,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學生每天接收大量碎片化的資訊,視覺成為接收知識的主要對象。因此,學生對於傳統講述法的接受程度降低,用圖文編排呈現讓視覺感官好接收的簡報內容,再搭配有層次的提問,就成為學姐教學的主要結構。兩者的結合,逐步打造出今日的創意教學模式。不過,學姐補充到,其實這就像以前在講述時,中間插入幾段故事、生活經驗取材引起學生注意,而現在則改以梗圖迷因、提問回答作為過場效果,兩者其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但也提到在運用迷因梗圖進行教學時,須注意去把握歷史事實與輕鬆娛樂之間的平衡。最為重要的,便是補充資料的來源必須有所根據。它可能是實際歷史的改寫,或者來自實際歷史中作當代的轉譯,每一項都要去精細考證。其次,在挑選故事時,不能只是為了取悅學生;而是要去想這些故事是否有助於學生的歷史思辨,這才是挑選故事最終極的目的。

在整理相關資料與簡報愈發有心得後,學姐決定將這些內容分享到網路社團和個人臉書上。希望藉由這樣的網路分享,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事件,也能夠提供其他歷史老師教學的參考方向。隨著時間,這些分享變得越來越受歡迎,而一名歷史小巨星也就此誕生 !

新契機的到來:寫作與出書

除了相關教學簡報外,學姐也在朋友的鼓勵下寫一些科普性的歷史故事,並將其分享至網路平台上。這些生動有趣且好閱讀的文章吸引了不少人的瀏覽,其中就有出版社編輯留意到。於是便在出版社的邀約下,開始了出書之路。

在書籍正式出版前,學姐先以故事-這間台灣歷史科普最大的網站,作為嘗試寫作的第一站。配合故事網站上關鍵字挑戰的活動,陸續刊登如以歐洲啤酒為主角的〈人生好難,來一杯吧!古代人也無法抗拒的啤酒,到底是怎麼出現的?〉、打破傳統對騎士印象的〈騎士們都 Lady first 嗎?你所不知的中世紀真相〉,或是獵奇為取向的〈可不可以,永遠不要拒絕我-歷史上的戀屍癖〉……等文章。在2020年時,憑藉這些引人入勝的文章,獲得了故事網站人氣首獎的肯定。約半年的時間過後,宜蓉學姐的首部著作-《OSSO~歐美近代史原來很有事》出版,成為眾多學生愛不釋手的歷史書籍,甚至被譯為韓文版在海外銷售。

接著,談到為何以歐美歷史作為書寫的主要對象時,學姐解釋道,首先基於自己職務調動的緣故,世界史是處理起來最為熟悉的教學範圍。其次是在備課過程中,他發覺以現今歷史教育界而言,比起台灣史與中國史大量研究的更新;世界史方面,似乎仍然停留在過去,甚至備課用書上的資料都有老舊和古板的嫌疑。可以說,歐洲歷史方面的科普與介紹是相對少的。因此,在這部分他能夠發揮所長,藉由對二手資料做進一步的推敲考證,整理詮釋,期待為台灣在歐美歷史的探索盡一份心力。

回到寫作本身,學姐覺得儘管在工作之餘,還要兼顧寫作是一件極為耗費心神的事情。不過,寫作在本質上卻是痛苦並快樂的雙重感受。當書籍出版後,這些內容不僅可以當作課堂上的補充文本,增加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外;也能夠作為工具書去幫助其他老師備課。此外,當在各地演講,聽到台下有粉絲分享自己讀書的心得時,當下內心的滿足與感動,更是一種額外的收穫。整體而言,寫作是值得的,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很棒的投資方式。在這個快速變動,自媒體發達的時代,能夠把一件事情完整講好,並有觀眾聆聽時,這種行動本身即會帶給自己一個全新的角度,進而跳脫老師的身份與世界接軌,看到無限可能。

呂怡真與受訪系友吳宜蓉

對學弟妹的鼓勵:學會思考並開展人生不同面向

在這部分,宜蓉學姐提出學會思考的重要性。大學四年的訓練,必定會帶給歷史系學生某些程度的思辨能耐,而我們要做的便是去把握它,並在過程中不斷思考未來自己究竟適合什麼?想望什麼?儘管人勢必要面對踏入現實社會的磨難,不過也不要擔心在其中會固化自己。他以自身為例,原先既不覺得自己能夠當一名老師,也從未想過成為一名作家,但跳脫舒適圈,抓住各種機會,不斷嘗試各種挑戰,結果反而能成為更開闊的自己。畢竟在瞬息萬變的新時代下,轉型或轉換跑道其實是常態。

最後,學姐總結,一個人的選擇,能使他變得更好或更平庸。於是乎,藉由選擇去思考自己期待的生活樣態,在實踐的快樂與痛苦中找到自我認同和自我效能感,更有機會發現生命中多樣的潛力。這個世界總是有可以成就自己的地方,只要你嘗試對自己開放。

  • Pos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