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椙元教授訪談

來自濟州島的情懷
鄭椙元教授訪談

  • 訪談/撰稿:陳東昇(本系博士班二年級)
  • 訪談時間:2021.04.15~2021.04.16

受訪者簡介:

鄭椙元老師出生於1971年的韓國慶尚南道河東,在韓國取得中央大學史學科的學士與碩士學位後,於2000年來到臺灣,翌年考取本系博士班。在管東貴教授的指導下,鄭老師以〈秦漢時代土木工程特徵之研究─古代國家的經營及其對社會間接資本的運用為中心〉取得博士學位,歸國後服務於韓國國立濟州大學史學科。

鄭椙元老師

前言

自2014年起,鄭老師擔任本校招生韓國海外據點負責人,近年不但頻繁與臺灣學界交流,積極帶動兩國合作機會,更於濟州大學內開設有關臺灣的課程,對於臺灣歷史及文化推展用力甚深。今年鄭老師因疫情無法來臺,故透過視訊訪問,可見系友對母系的感情不受距離阻隔。

在韓國的求學歷程

鄭老師的家鄉是韓國慶尚南道河東,成員還有姊弟共6人,父親以經營酒廠為業,曾經擔任過韓國成均館館長(職務代理),是代表韓國儒學的主要人物,母親年輕時在銀行上班,婚後為職業婦女,曾任韓國河東地區女性團體聯合會會長。從小,鄭老師的父母親就讓孩子閱讀漢字與古文章,培養孩子們對於漢學的基本認知。

鄭老師回憶起當年選擇史學科的原因,其實完全出自於高中歷史老師對史學科的誤解。在選填志願時,其實父母親是希望鄭老師挑選法律系,將來可以從事公務人員,而鄭老師喜歡的則是考古、人類學,高中歷史老師便告訴鄭老師,史學科也能學到考古學跟文化人類學等知識。加上鄭老師想要進入首爾內的學校,便選擇韓國中央大學史學科就讀。鄭老師表示,進入史學科後才發現,原來歷史學與考古、人類學的差距如此巨大。

韓國的史學科分三大領域,韓國史、東洋史(中、日為主)與西洋史。鄭老師進入中央大學後,一直跟著東洋史領域的權重達教授學習,權教授是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專長為資治通鑑與思想史。權教授在學校內組織漢文讀書會,親自帶學生解讀資治通鑑、四書與孔孟等各式史料。鄭老師認為,就是權教授的嚴謹治學,才讓他能有較好的中文基礎,能直接解讀中國古文書。

進入碩士班時,鄭老師也苦思該以什麼題目作為研究論文。剛好他在休假時,回到鄉下幫忙姊夫管理土木工程公司的施工現場,發現大型工程建設與國家之間互具影響,而這類的紀錄相當多。與權教授討論後,便決定以古代記載文獻頗多的水利事業作為主題,從國家經營理論來看古代中國的土木工程。

碩士班畢業前夕,鄭老師也開始思考出國留學的選擇。早前韓國有不少人選擇到臺灣與日本攻讀學位,但歷經1992年中韓建交與臺韓斷交,加上赴中國念書花費的時間比臺灣少,當時(2000年左右)也有不少人選擇到中國。權教授告訴鄭老師,雖然在臺灣念書比較辛苦、嚴格,也耗時較長,但臺灣的博士班訓練比較紮實。鄭老師當時也相當贊同權老師的分析,便於2000年8月到臺灣學習中文,準備隔年的博士班入學考試。

有了在韓國的中文閱讀訓練,來臺後鄭老師只花6個月便能用中文溝通。在選擇學校時,韓國人來臺的主流學校有師大、政大、臺大三校,考慮到自己的研究領域是古代史,又以師大與臺大較為符合。鄭老師同時考了清華大學、政治大學、臺灣大學與師範大學,最後選擇到本校就讀,正因為管東貴老師當時在系上授課。

在師大的回憶

本系老師們都很嚴格,外籍生的課堂要求也與本國生一致,所以鄭老師的預習時間都是同學的3-4倍之多。老師們縱然嚴格,對學生的日常生活卻非常關心,廖隆盛老師當時擔任系主任,非常擔心外籍學生無法順利畢業。還有管東貴老師、王仲孚老師、邱添生老師、林麗月老師、朱鴻老師與吳文星老師等諸位老師,對學術嚴苛但對學生關愛。可能因為鄭老師在韓國的第二外語是法文,劉文彬老師還請鄭老師擔任他的助理,幫忙收集與整理資料。還有李文珠助教與王美芳助教,她們會告訴鄭老師有哪些獎學金可以申請,需要準備什麼文件,真的是非常認真且熱心。

鄭老師的同班同學有:潘繼道、蔡龍保、王瑞傑、李毓嵐、莊天賜、岩村益典,他們在修課時給鄭老師許多幫助,下課後陪鄭老師吃飯、聊天,排解壓力。還有學弟楊凡逸、王政文等人也很熱心,常常幫助鄭老師。因為來臺灣念書的關係,鄭老師才有機會認識他的太太,同樣是本系系友的鄭炯兒博士。

鄭老師與太太畢業後,已經有人邀請他們留在臺灣教書,但是考量到母親與岳母的健康狀況,他們還是決定回國。鄭老師認為自己的運氣很好,2008年回國兼課,2009年就順利取得濟州大學的專任教職,一直任教至今。據說當時投遞履歷的人非常多,剛好有一位資深老師的求學歷程是臺灣碩士與中國博士,他強烈建議臺灣的學術訓練比較嚴謹,加上濟州島嶼研究和臺、日、琉球高度相關,有利於學術交流。

研究近況

回到韓國後,鄭老師在濟州工作,鄭師母也在濟州大學任職學術研究教授,一起教濟州大學史學科的學生,鄭師母之後轉到韓國國防部軍史編纂研究所任職。雖然鄭老師主要研究議題是中國古代史與工程史,但因為鄭老師有臺灣留學經驗,為了推廣臺灣文化給韓國學生,老師伉儷在7年前開設一門「東亞世界與臺灣」,設定為大三專攻科目,應該是韓國大學內第一門以臺灣為主題的課程。

這些年鄭老師時常飛來臺灣交流,像是接受東海大學王政文教授、中興大學王明珂院長,臺北大學蔡龍保、洪健榮教授,以及彰師大李宗信教授的邀請,師大歷史系系友遍佈全臺多所大學。近年則是頻繁與臺北大學合作,那邊有本系的大學長陳俊強教授,以及洪健榮教授、何淑宜教授與蔡龍保教授,一起組成橫跨臺、韓、日的研究團隊,推出許多研究成果。

這個機緣是起於10年前,濟州大學面臨地下水資源與島嶼開發的挑戰,先是財閥開發地下水販賣,後有中國進入濟州島購買土地,使得環境開始惡化。學校內社會學的老師邀請鄭老師一起研究「Commons」(共有財),組織研究團隊進而拿到韓國研究財團的研究經費,期盼能與同為島嶼的臺灣有合作機會。這樣跨領域與跨國度研究,是相當好的機緣,也可以說是師大人的團隊合作。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鄭老師指出韓國與臺灣有許多相似點,像是韓國濟州四三事件與臺灣的二二八事件,都奠基於我們經歷過被殖民的歷史,還有威權的統治,讓我們對於不公義的事情能勇於對抗。鄭老師期許未來兩國能有更多的交流機會。

給學弟妹的建議

鄭老師觀察到,最近臺灣學界的臺灣史研究人數越來越多,中國史研究有減少的趨勢,他明白這跟政治因素有一定關聯。但鄭老師強烈認為,臺灣的中國史研究還是世界最高水準,應該繼續保留這個傳統,維持研究中華文化的研究能量。因為中國對於研究有很多理論上的限制,臺灣的自由與紮實能讓學者客觀研究,矯正中國的立場,若是就這樣放棄原本的成果,是相當可惜的。

目前從臺灣學成歸國的韓國學生,在國內學界都佔有重要地位,不過近年留學生數量已經有減少的趨勢。鄭老師表示,他在韓國會持續推動學生留學臺灣,除了接受紮實的學術訓練,也能獲得不同文化交流的機會。同時,韓國人文研究領域也跟臺灣一樣同樣面臨環境變差、資源減少的困境,這都是我們目前要克服的難題,更紮實地加強研究基本功與跨領域合作能力。

昨天(4月15日)韓國的疫情染病人數增加700人之多,相較之下臺灣的防治工作做得非常好,韓國都是以臺灣的防疫作為指標,希望大家都能珍惜這樣的環境,好好專心研究。

於4月15、16兩日以視訊方式,跨國訪問鄭椙元老師。

*本訪問稿承蒙鄭椙元老師修改,特此致謝。

  • Pos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