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錄

第149期 2024年11月發行

系務動態

賀!本系系友國家考試金榜題名

CONGRUATIONS

本系博士林煒舒榮獲國立臺灣圖書館113年度臺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助 -博士論文優等

指導教授:張素玢教授

題目:日治時期大嵙崁溪水利事業的形成、發展與頓挫

113 年度臺灣學博碩士論文研究獎助獲獎名單:下載

410914522271

傷逝:王爾敏教授與世長辭

本系前兼任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退休研究員王爾敏教授(1927-2024),長年定居於加拿大多倫多;在當地時間2024年10月8日晚上辭世,積潤享壽百歲。

先生生於河南,1954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畢業。曾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著作等身,是中國近代軍事史與思想史的名家。

王教授早年因郭廷以先生指引,研究近代軍事史,著有《清季兵工業的興起》、《淮軍志》及《清季軍事史論集》等書;但先生後半生心血所寄,其實主要在思想史。美國費正清先生曾提出「中國對西方的回應」這一理論,王教授深受其影響,所以特別注重在「當前變局」衝擊之下,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反省與覺醒,以及其所表現出的自覺與自救之道。另一特點是當時許多近代思想史的著作往往以人物為單位,但先生則喜歡研究觀念,分析醒覺意識、思潮動向、時局認識、國際觀念、商戰觀念等,可謂別開新面。先生在思想史方面的代表作有《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及《晚清政治思想史論》。

此外,王教授在外交史方面也有貢獻,撰有《弱國的外交》;尤堪注意的是先生有感於中外商約的侵損,絕不少於政治條約;而不平等商約下,中國主權的喪失,實遠大於割地;金錢之損失,更甚於賠款。所以王教授不從流俗,專注政治條約;反而別出心裁,特別研究商業條約,曾出版《晚清商約外交》等書。

王教授也重視文化,特別是庶民文化的研究,曾出版《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與《明清社會文化生態》等書;啟發相關研究風氣。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王教授在中國基督教史史料整理方面,也有開創性的貢獻;譬如他曾參與《教務教案檔》的整理,又將《教會新報》、《萬國公報》、《中外新聞七日錄》等珍貴史料,在臺灣原版縮印重刊,促進了這一領域的學術研究風氣。

王教授長期擔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兼任教授,期間開設了多門深具學術價值的課程,包括「中國歷史地理」、「近代名家箋牘研究」、「中國近代重大問題研析」、「方志學」、「中國近代思想史專題研究」、「史學方法」以及「中國古代典籍研討」等,對師大歷史學研究所的學術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王教授在師大培育了多位傑出的學術人才,僅從本校歷史學系研究所現存紀錄來看,先生在師大指導的博士學生至少十人,碩士學生也絕不少於十四人,誠可謂桃李滿門。

如今王教授與世長辭,歷史學系全體師生同仁無不感到深切哀痛,並對其家屬致上最誠摯的慰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識
2024.10.15

 

2024年胡適紀念館「胡適獎學金」得獎公告

2024年得獎名單及論文

廖之睿,〈西北中國灌溉工程與中外技術合作:涇惠渠與民生渠(1922-194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24年1月;指導教授:吳翎君博士)。

相關訊息請參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紀念館網頁

113學年度沙學浚教授獎學金、呂實強教授、顧嘉模先生獎學金獲獎公告

一、沙學浚教授獎學金:
1.學士班:(1)地理系林佑威。(2)歷史系陳可恩、羅雅嫻及黃瑞紜。
2.碩士班:莊雯樺。

二、呂實強教授獎學金:
1.學士班:魏佑丞、曾彥傑及李永任。
2.研究所:李姵琪(碩士)、范廷威(碩士)。

三、顧嘉模先生獎學金:
1.博士班:江昱緯。

 

113學年度第1學期優秀獎學金獲獎名單

一、優秀學生:黃海晴

二、優秀研究生:
1.博士班:蔡宗平
2.碩士班:廖偉倫、陳佳明

【經驗分享講座】在德國發現歷史──德國留學經驗分享

講題:在德國發現歷史──德國留學經驗分享

講者:
黃寶雯(德國魯爾波鴻大學漢學系博士生)
張 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與德國明斯特大學交換生)

日期:2024.11.21(星期四)

時間:14:20-16:30

地點:本系視聽教室

學術預告

2024.11.7 李豐楙院士:時序與境觀:道教作為「文化百寶箱」

院士系列講座

講題:時序與境觀:道教作為「文化百寶箱」

主講人:李豐楙(中央研究院院士暨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時間:2024 年 11 月 7 日(四)14:20-16:20

地點:本校進修推廣學院1樓演講堂(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 129 號)

如非本系碩/博一、二年級學生,敬請填寫表單線上報名

講者簡介: 

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院士。學術領域為道教文學、道教文化及華人宗教,發表論文兩百餘篇,出版專著十一種。早期以「道教文學」為主要研究方向,後來擴及《道藏》、道教儀式及文化、華人宗教等,研究方法即綜合經典文本、歷史文獻、田野調查及實踐經驗。因應西方的「聖與俗」理論,提出本土化的「常與非常」觀點,其議題含括廣泛:節慶狂歡、變化神話、生死思維、解除儀式以及文學(謫凡小說的非常人物),展開學術社群的對話。認為華人社會的思想、神話、宗教以及民俗等,根據陰陽相對思維而有互補性。近年來與圖書館與博物館合作,在世界宗教博物館舉辦展覽,與故宮博物院合作研究館藏道教畫,整理中央圖書館收藏的天文圖像圖册。 

演講內容提要:

從許多經典文學作品中,能夠發現道教和華人生活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透過文學的闡述,能解讀出人們的生活行為和宗教間的連結,以及對天地的敬畏之情和追求心靈歸屬的渴望。社會學家Ann Swidler提出文化就是一個工具箱,人們看待文化,就像一個工具盒或一套資源總集,從中自由選取運用組合。道教存在於漢人社會也像是「文化百寶箱」,在連綿的歷史長河中,道教的神話、人物、思想及行為等,不斷地被收納,或拿出來改造使用,千年歷史一直經歷過淘汰和留存的發展過程。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提供

2024.11.14 柯志明院士:清代臺灣的人群分類與治理部署:向先驅者施添福教授致敬

院士系列講座

講題:清代臺灣的人群分類與治理部署:向先驅者施添福教授致敬

主講人:柯志明(中央研究院院士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時間:2024 年 11 月 14 日(四)14:20-16:20

地點:本校進修推廣學院1樓演講堂(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 129 號)

如非本系碩/博一、二年級學生,敬請填寫表單線上報名

講者簡介: 

柯志明,中央研究院院士,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臺灣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研究旨趣在,透過治理實作的體制分析,建構一個以外來國家權力與在地臺灣社會間之互動作為主軸的歷史解釋架構,為臺灣社會變遷提供一主體性史觀。過去研究的領域包括歷史社會學、發展社會學、工業與勞動關係研究、農民研究,在時間軸上採取逆溯的方式,始於當代農民分類和分化研究以及都市小型製造業生產組織和勞動體制研究,繼而戰後土地改革研究,日治米糖相剋體制研究,終至晚近清治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研究。

演講內容提要:

施添福教授〈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1990) 與〈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為例〉(1998) 兩篇先驅性的研究,分別就(高山族、平埔族、漢人)族群以及(福佬、客家)社群的分布與關係,提供開拓性的探討,堪稱是清代臺灣人群分類版圖的先驅研究。

基於前述施添福研究的基礎,講者進一步探究清代臺灣的人群分類與治理部署。本演講除說明十八世紀下半葉「生番在內、漢民在外,熟番間隔於其中」(福建布政使高山語)的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三層制)如何在國家權力策略性的治理部署以及底層──「熟番」與「奸民」──的對應行動和反抗下,生成與轉化之外,同時試圖闡明國家權力在十九世紀時於前述常態治理體制之外兼行運用權變部署,「兼用經權」(閩浙總督方維甸語),利用漳泉客社群分類矛盾分化漢人社會,終至以權害經,造成民間武力的坐大與失控,以致殃及前者。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提供

2024.12.5 蕭高彥院士:《自由中國》、新儒家與兩種自由概念

院士系列講座

講題:《自由中國》、新儒家與兩種自由概念

主講人:蕭高彥(中央研究院院士暨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時間:2024 年 12 月 5 日(四)14:20-16:20

地點:本校進修推廣學院1樓演講堂(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 129 號)

如非本系碩/博一、二年級學生,敬請填寫表單線上報名

講者簡介: 

蕭教授的學術研究以闡釋政治思想的義理為職志,同時注重歷史脈絡與當代議題。著作包括《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榮獲第三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以及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2020最具影響力研究專書」)、《探索政治現代性:從馬基維利到嚴復》,與中英文學術論文數十篇。曾獲選為Bradley Foundation Fellow、Fulbright Exchange Scholar,並榮獲教育部第65屆學術獎(社會科學類)與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兩次。學術服務方面,曾擔任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司長、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中研院學術諮詢總會副執行秘書、中研院人社中心政治思想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國科會人文處政治學門召集人,以及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編輯委員。

演講內容提要:

以撒.柏林所提出「兩種自由概念」(two concepts of liberty)的著名理論,是否適用於解釋台灣自由主義的發展?本演講運用系譜學以及脈絡主義的分析法,以張佛泉《自由與人權》成書過程為主軸,闡釋五○年代《自由中國》以及新儒家對於自由的不同觀念。張佛泉的原始計畫乃是「諸權利即諸自由」的經驗主義式論述。這個觀點引起了徐復觀的批判,導致張佛泉修正其計畫,區分自由的兩個意義系統:人權保障與內心自由,並且運用觀念論來闡釋內心自由。本演講同時分析殷海光對於張佛泉的修正有所保留,以及殷海光本人的自由觀,並檢視同時期牟宗三的「民主開出論」。通過系譜學的爬梳,本演講嘗試呈現五○年代港台自由觀念的多樣面貌,去除「自由主義者主張消極自由、新儒家主張積極自由」的一般定見。

2024.12.12 柯惠鈴教授:女性的戰爭經驗與記憶:以抗戰、內戰、冷戰為例的討論

民國史講座

講題:女性的戰爭經驗與記憶:以抗戰、內戰、冷戰為例的討論

主講人:柯惠鈴(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

時間:2024 年 12 月 12 日(四)14:20-16:20

地點:本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 162 號)

講者簡介: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美國紐約大學東亞系博士後,現職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

著有:《民國女力:近代女權歷史的挖掘、重構與新詮釋》、《她來了:後五四新文化女權觀,激越時代的婦女與革命,1920-1930》、《近代中國革命運動中的婦女(1900-1920)》、《戰時的婚姻與家庭》,主編《回到家庭去:婦女職業問題討論集(1933-1945)》。

演講內容提要:

現代戰爭是總體戰,戰爭中的女性被廣泛動員;同時,也經歷浩劫,戰爭經驗既讓女性伸展自我,復又加重苦難。女性的戰爭經驗、記憶迥然不同於男性,若要梳理戰爭的全貌,那麼,女性的歷史現身(聲),勢所必然。本次演講切入點是戰爭中女性集體或個體的經驗乃至戰爭記憶,呈現、映射出的戰爭實景與創傷,藉此反省戰爭的意義。

2024.11.14 陳禹仲助研究員:Between Commerce and War: Adam Smith and Alexander Hamilton

【歐美近代史學思潮研討】課程專題演講

講題:Between Commerce and War: Adam Smith and Alexander Hamilton

主講人:陳禹仲(中央研究院人文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主持人:陳建元(本系助理教授)

時 間:2024年11月14日(四)09:10-12:00

地 點:本校誠306教室

2024.11.27 李宗翰老師:宋代史學與士人政治文化

113學年度第2次教學研討會

講 題:宋代史學與士人政治文化

主講人:李宗翰老師(本系教授)

主持人:陳昭揚老師(本系副教授)

時 間:2024年11月27(三)8:30-10:00

地 點:本系視聽教室

2024.11.29 孔令偉助研究員:近代西方知識界對青藏高原與環喜馬拉雅地區的探索

【近代西洋思想史】課程專題演講

講題:近代西方知識界對青藏高原與環喜馬拉雅地區的探索

主講人:孔令偉助研究員(中研院史語所)

主持人:陳建元(本系助理教授)

時 間:2024年11月29日(五)13:20-15:10

地 點:本校誠306教室

2024.12.09 徐國琦教授:從跨國史到共有的歷史一 一個方法論的解釋

專題演講

講題:從跨國史到共有的歷史一 一個方法論的解釋

主講人:徐國琦(香港大學歷史系特聘講座教授)

主持人:吳翎君(本系教授)

時 間:2024年12月9日(一)13:45開始報到入座

地 點:本系視聽教室

學術報導

2024.10.17 侯坤宏教授:走在研究佛教史的路途

卓越系列講座

講題:走在研究佛教史的路途

主講人:侯坤宏(玄奘大學榮譽客座教授)

時間:2024 年 10 月 17 日(四)14:20-16:20

地點:本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 162 號)

2024.10.24 楊儒賓院士:風土論與海洋儒學――對當代處境的情境主體之反思

院士系列講座

講題:風土論與海洋儒學――對當代處境的情境主體之反思

主講人:楊儒賓(中央研究院院士暨清大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時間:2024 年 10 月 24 日(四)14:20-16:20(14:00 報到入場)

地點:本校進修推廣學院1樓演講堂(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 129 號)

學會報導

秋颱攪局,期中大混亂。各項活動持續進行中!

進入10月後,校內、外及系上的各項活動陸續登場,想必大家都有參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學期已經過半,不知道大家是否順利渡過期中週,如果有課業上的問題,可以尋求學術股的幫助;覺得壓力太大想要放鬆一下,可以留意活動股之後所舉辦的活動。

今年出現多個秋颱侵擾臺灣,在十月放了幾天的颱風假,系學會學術股原訂於10/31舉辦的講座—《華人傳統三教精神特性的現代詮釋》將會延期,更多詳細資訊可參考系學會Instagram

史學營已完成第一次幹部會議,之後會發布招工表單,歡迎對辦理營隊有興趣的同學,多加參與相關籌備工作,讓史學營重新出發!

最後系學會祝大家一切順利!

系友訪談

VR影視歷史製作經驗談

104級系友張安理訪談

  • 訪談/撰稿:許晴禾(本系113級)
  • 訪談時間:2024.05.05

受訪者簡介:

張安理學姊,104級系友,本系歷史系碩⼠畢業,現為臺灣歷史博物館科技計畫助理,從事策展、VR虛擬實境策劃相關⼯作。安理學姊的碩⼠論⽂《郇和(Robert Swinhoe, 1836-1877)及其博物學研究》榮獲110學年度郭廷以先⽣獎學⾦,即將於今年出版。

編輯室報告

不知道是因為忙碌讓10月過得特別快,還是因為颱風假打亂了節奏,悄悄偷走不少的時間。近日聽到他人分享泰戈爾的詩句:「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爲你不知道,誰會藉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 請保持心中的善良,因爲你不知道,誰會藉着你的善良,走出了絕望。」雖然正向不能當飯吃,但和著飯吃起來總是比較安慰~(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