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坤宏教授講座紀要

  • 撰稿人:本系碩士生王信傑

本次研究生講座的主題為「走在研究佛教史的路上」,主講人為玄奘大學榮譽教授侯坤宏先生。

侯教授從大學到博士,一直都在國立政治大學進修,畢業後任職於國史館。侯教授在碩博士期間主要是攻讀民國財經史,而後在博士期間因自身的人生追求,開始耕耘戰後台灣佛教史、民國佛教史、口述歷史等領域。著作等身,主要有《太虛時代:多維視角下的民國佛教(1912-1949)》、《論戰後台灣佛教》、《成一法師訪談錄》等,另有多篇論文。

先生認為在研究生涯中,人們勢必都會有自己的研究主題和研究方向;然而多數研究生在剛開始選擇時就會遇到極大的困難。面對此種抉擇,侯教授認為應從自身興趣為主要之目的。為此,侯教授也分享了他自身的研究經歷作為主要的參考方向。他之所以在博士期間轉換方向,也是因為在那段時間他發現他自己不甘於只專精於財經史為其一生志業,他認為佛教史反而可以寄託他的研究意義,所以他毅然決然轉換研究佛教史並持續至今。故而,他不認為一個人終其一生都只能專精於一個研究領域,但他也提出轉換領域是需要之前大量時間的積累。若只是隨便轉換研究領域,卻對其毫無了解,他認為這種研究方向是不易有成果的。

除了研究領域外,侯教授也分享了多數他在研究佛教史上的心得。對於書寫形式,侯教授傾向於出版專書。他認為,專書在專業性上面遠比論文更具有代表性且更具有參考性。他也向同學提出他的獨特研究書寫方式,即論文是專書中之內容。換句話說,侯教授在寫論文前,他就已經在腦海中有專書之大綱,而論文則是填充這些大綱的內在核心。這種特別的寫作方式會使得論文與專書之間能夠高度貼合,從而迴避兩者間的差距,從而使自身研究會開始偏題。

在研究方法中,多數學者各有自己的方法及方式,然而侯教授更為推崇將文獻與田野調查兩者作結合,唯有這樣才能將自身的研究主題了解透徹,才能夠說明及解決問題。在文獻上,研究者應該多加利用各種資源來蒐集史料,如檔案館、資料庫等。藉由多方蒐集,研究者才能從中看出研究問題和方向,而所提出的問題才能被其餘學者認可。除了文獻,實地考察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研究者通過實地接觸,才能對自己所研究的領域有更深一層的體會和了解。

此外,侯教授也從中應用了新的史學研究方法。他認為研究當代史,最為重要的就是要應用當代的史學方式,並從中找出研究方向的同時,也能保存當代的相關史料。因此,口述歷史也成了其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他認為口述歷史是當代歷史學的技藝,也是一種考驗。它不僅考驗研究者對於訪問者的了解,更考驗研究者自身對於該領域的知識儲備是否足夠。因此,研究者需要掌握史料並加以融會貫通,才能夠在歷史學中脫穎而出。

這一次講演,吸引了約四五十位同學參加,而不少侯老師的學生也遠道來參會。同學從侯老師的講演,學到許多寶貴學習與研究經驗,都感覺收獲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