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錄

賀!本系系友國家考試金榜題名

113學年度「師資培育獎學金」獲獎公告

本系113學年度師資培育獎學金由陳〇竹、李〇琳、張〇熹、周〇捷、洪〇勝等5位同學獲獎,詳細情形請參考師培學院網站公告

本系博士班楊鈞量同學榮獲113年度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博士生菁英獎學金

本系博士班楊鈞量同學榮獲113年度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博士生菁英獎學金。
中央研究院公告網址

本校112-113學年度乙案師資培育公費生甄選正備取名單

本校112-113學年度乙案師資培育公費生甄選正式錄取名單,已公告於師培學院,後續將由教務處進行簽約等相關作業。

學術預告

2024.10.9 吳翎君老師:跨國交織下的帝國命運──對晚清史的一種新解讀

113學年度第1次教學研討會

講題:跨國交織下的帝國命運──對晚清史的一種新解讀

主講人:吳翎君老師(本系教授)

主持人:葉高樹老師(本系教授)

時間:2024 年 10 月 9 日(三)8:30-10:00

地點:本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 162 號)

2024.10.17 侯坤宏教授:走在研究佛教史的路途

卓越系列講座

講題:走在研究佛教史的路途

主講人:侯坤宏(玄奘大學榮譽客座教授)

時間:2024 年 10 月 17 日(四)14:20-16:20

地點:本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 162 號)

講者簡介: 

侯坤宏(1955-);侯先生在國立政治大學完成歷史教育,並以《抗戰時期的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的論文,取得博士學位。之後研究重心由「財經史」轉向「佛教史」,撰有《浩劫與重生:一九四九年以來的大陸佛教》、《太虛時代:多維視角下的民國佛教(1912–1949)》、《論戰後臺灣佛教》、《印順導師年譜》等書。

演講內容提要:

分享多年來研究歷史的體會,從有關研究領域(區塊)的選擇、史料(含檔案與口述歷史等)之蒐集與利用、佛教(史蹟)場域踏查、研究佛教史應具備的心態等方面進行解說,希望能提供一些個人想法,給研究歷史有興趣的人參考。

2024.10.24 楊儒賓院士:風土論與海洋儒學――對當代處境的情境主體之反思

院士系列講座

講題:風土論與海洋儒學――對當代處境的情境主體之反思

主講人:楊儒賓(中央研究院院士暨清大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時間:2024 年 10 月 24 日(四)14:20-16:20

地點:本校進修推廣學院1樓演講堂(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 129 號)

如非本系碩/博一、二年級學生,敬請填寫表單線上報名

講者簡介: 

楊教授現為國立清華大學哲學所特聘講座教授。其學術專長為宋明理學、道家哲學、身體理論、神話思想;先生屢屢在中國哲學研究領域突破舊典範,開闢新議題,引領新思潮,有聲於時。並曾為日本東京大學、九州大學及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訪問學人。2011年11月成立臺灣中文學會,並擔任理事長。楊教授著作豐富,享譽士林;曾獲三次傑出研究獎,而《儒門內的莊子》一書更榮獲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2020最具影響力研究專書」。2024年先生榮任中央研究院院士。

演講內容提要:

台灣位處東亞大陸的一塊島嶼,主要居民為具有不同歷史記憶的漢族,它有歷史意義的地進入文字化歷史的時間約四百年,也就是大航海以降近世世界的開始。它與中國其他各地(包含各島嶼,也許港澳例外)不同,它是現代性的島嶼,帶有較多的現代化轉型的創傷,也含有更多現代性的因素。身為知識人,台籍知識人不能不面對獨特的處境,形成一種有意義的文化風土論的思考。本篇報告以洪耀勳在二戰前夕提出的「台灣風土論」以及蔣年豐在上世紀九〇年代提出的「海洋儒學」為核心,從具體哲學的情境主體立論,檢證他們的文化風土論的內涵――一種有別於戰爭隱喻的地緣政治學的思考。

2024.11.7 李豐楙院士:時序與境觀:道教作為「文化百寶箱」

院士系列講座

講題:時序與境觀:道教作為「文化百寶箱」

主講人:李豐楙(中央研究院院士暨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時間:2024 年 11 月 7 日(四)14:20-16:20

地點:本校進修推廣學院1樓演講堂(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 129 號)

如非本系碩/博一、二年級學生,敬請填寫表單線上報名

講者簡介: 

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院士。學術領域為道教文學、道教文化及華人宗教,發表論文兩百餘篇,出版專著十一種。早期以「道教文學」為主要研究方向,後來擴及《道藏》、道教儀式及文化、華人宗教等,研究方法即綜合經典文本、歷史文獻、田野調查及實踐經驗。因應西方的「聖與俗」理論,提出本土化的「常與非常」觀點,其議題含括廣泛:節慶狂歡、變化神話、生死思維、解除儀式以及文學(謫凡小說的非常人物),展開學術社群的對話。認為華人社會的思想、神話、宗教以及民俗等,根據陰陽相對思維而有互補性。近年來與圖書館與博物館合作,在世界宗教博物館舉辦展覽,與故宮博物院合作研究館藏道教畫,整理中央圖書館收藏的天文圖像圖册。 

演講內容提要:

從許多經典文學作品中,能夠發現道教和華人生活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透過文學的闡述,能解讀出人們的生活行為和宗教間的連結,以及對天地的敬畏之情和追求心靈歸屬的渴望。社會學家Ann Swidler提出文化就是一個工具箱,人們看待文化,就像一個工具盒或一套資源總集,從中自由選取運用組合。道教存在於漢人社會也像是「文化百寶箱」,在連綿的歷史長河中,道教的神話、人物、思想及行為等,不斷地被收納,或拿出來改造使用,千年歷史一直經歷過淘汰和留存的發展過程。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提供

2024.11.14 柯志明院士:清代臺灣的人群分類與治理部署:向先驅者施添福教授致敬

院士系列講座

講題:清代臺灣的人群分類與治理部署:向先驅者施添福教授致敬

主講人:柯志明(中央研究院院士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時間:2024 年 11 月 14 日(四)14:20-16:20

地點:本校進修推廣學院1樓演講堂(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 129 號)

如非本系碩/博一、二年級學生,敬請填寫表單線上報名

講者簡介: 

柯志明,中央研究院院士,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臺灣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研究旨趣在,透過治理實作的體制分析,建構一個以外來國家權力與在地臺灣社會間之互動作為主軸的歷史解釋架構,為臺灣社會變遷提供一主體性史觀。過去研究的領域包括歷史社會學、發展社會學、工業與勞動關係研究、農民研究,在時間軸上採取逆溯的方式,始於當代農民分類和分化研究以及都市小型製造業生產組織和勞動體制研究,繼而戰後土地改革研究,日治米糖相剋體制研究,終至晚近清治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研究。

演講內容提要:

施添福教授〈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1990) 與〈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為例〉(1998) 兩篇先驅性的研究,分別就(高山族、平埔族、漢人)族群以及(福佬、客家)社群的分布與關係,提供開拓性的探討,堪稱是清代臺灣人群分類版圖的先驅研究。

基於前述施添福研究的基礎,講者進一步探究清代臺灣的人群分類與治理部署。本演講除說明十八世紀下半葉「生番在內、漢民在外,熟番間隔於其中」(福建布政使高山語)的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三層制)如何在國家權力策略性的治理部署以及底層──「熟番」與「奸民」──的對應行動和反抗下,生成與轉化之外,同時試圖闡明國家權力在十九世紀時於前述常態治理體制之外兼行運用權變部署,「兼用經權」(閩浙總督方維甸語),利用漳泉客社群分類矛盾分化漢人社會,終至以權害經,造成民間武力的坐大與失控,以致殃及前者。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提供

2024.12.5 蕭高彥院士:《自由中國》、新儒家與兩種自由概念

院士系列講座

講題:《自由中國》、新儒家與兩種自由概念

主講人:蕭高彥(中央研究院院士暨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時間:2024 年 12 月 5 日(四)14:20-16:20

地點:本校進修推廣學院1樓演講堂(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 129 號)

如非本系碩/博一、二年級學生,敬請填寫表單線上報名

講者簡介: 

蕭教授的學術研究以闡釋政治思想的義理為職志,同時注重歷史脈絡與當代議題。著作包括《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榮獲第三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以及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2020最具影響力研究專書」)、《探索政治現代性:從馬基維利到嚴復》,與中英文學術論文數十篇。曾獲選為Bradley Foundation Fellow、Fulbright Exchange Scholar,並榮獲教育部第65屆學術獎(社會科學類)與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兩次。學術服務方面,曾擔任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司長、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中研院學術諮詢總會副執行秘書、中研院人社中心政治思想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國科會人文處政治學門召集人,以及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編輯委員。

演講內容提要:

以撒.柏林所提出「兩種自由概念」(two concepts of liberty)的著名理論,是否適用於解釋台灣自由主義的發展?本演講運用系譜學以及脈絡主義的分析法,以張佛泉《自由與人權》成書過程為主軸,闡釋五○年代《自由中國》以及新儒家對於自由的不同觀念。張佛泉的原始計畫乃是「諸權利即諸自由」的經驗主義式論述。這個觀點引起了徐復觀的批判,導致張佛泉修正其計畫,區分自由的兩個意義系統:人權保障與內心自由,並且運用觀念論來闡釋內心自由。本演講同時分析殷海光對於張佛泉的修正有所保留,以及殷海光本人的自由觀,並檢視同時期牟宗三的「民主開出論」。通過系譜學的爬梳,本演講嘗試呈現五○年代港台自由觀念的多樣面貌,去除「自由主義者主張消極自由、新儒家主張積極自由」的一般定見。

2024.12.12 柯惠鈴教授:女性的戰爭經驗與記憶:以抗戰、內戰、冷戰為例的討論

民國史講座

講題:女性的戰爭經驗與記憶:以抗戰、內戰、冷戰為例的討論

主講人:柯惠鈴(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

時間:2024 年 12 月 12 日(四)14:20-16:20

地點:本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 162 號)

講者簡介: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美國紐約大學東亞系博士後,現職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

著有:《民國女力:近代女權歷史的挖掘、重構與新詮釋》、《她來了:後五四新文化女權觀,激越時代的婦女與革命,1920-1930》、《近代中國革命運動中的婦女(1900-1920)》、《戰時的婚姻與家庭》,主編《回到家庭去:婦女職業問題討論集(1933-1945)》。

演講內容提要:

現代戰爭是總體戰,戰爭中的女性被廣泛動員;同時,也經歷浩劫,戰爭經驗既讓女性伸展自我,復又加重苦難。女性的戰爭經驗、記憶迥然不同於男性,若要梳理戰爭的全貌,那麼,女性的歷史現身(聲),勢所必然。本次演講切入點是戰爭中女性集體或個體的經驗乃至戰爭記憶,呈現、映射出的戰爭實景與創傷,藉此反省戰爭的意義。

學術報導

2024.9.26 黃一農院士:「e文獻學」個案研究:以金代《京兆府提學所帖碑》為例

院士系列講座

講題:「e文獻學」個案研究:以金代《京兆府提學所帖碑》為例

主講人:黃一農(中央研究院院士暨清大歷史所教授)

時間:2024 年 9 月 26 日(四)14:20-16:20

地點:本校進修推廣學院1樓演講堂(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 129 號)

學會報導

挫折之後,繼續前行!

開學已經一個月了,不知道同學們是否一切順利?系學會原定於9月底舉辦的聯合宿營因故取消,造成大家的不便還請見諒,未來系學會一定會努力舉行更多優質的活動與講座,請各位多多支持!

本系今年度的系服票選結果出爐,由大二賴沛吟同學的設計當選,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填寫表單購買系服,更多詳細資訊請洽本系Instagram

未來想要修習教育學程的大一同學或是正在修課卻仍然感到迷茫的大二同學,歡迎參加系學會在10/5所舉辦的教程說明及經驗分享會。本次活動邀請到系上修習教程的大三、大四學長姐來分享他們的經歷,如有其他問題也可以當場詢問。對教程有疑問的同學都可以參加,相關說明會的場次不多,所以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快快點選連結報名吧!

師.時.史.事

波鴻魯爾大學訪學與「EAF未來」計劃分享(下)

本文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吳翎君教授於2024年5月24日至6月14日在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的訪學記。文中詳細介紹了波鴻魯爾大學正在推動的「東亞未來」(EAF)計劃。該計劃非常敏銳地察覺到跨學科的研究趨勢將引領未來,這將對人文社會科學帶來一種新的機遇,也可能預見了長時段歷史學的復甦。「東亞未來」計劃的第二年博士生招募,預計在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之間開放申請,錄取者將可獲得四年全額獎學金。本文分上下兩期刊出(2024年8月和10月)刊出。

編輯室報告

10月才剛開始,便被跑友戲稱配速策略有問題的颱風給打亂了,即便台灣小小的,在我們無風無雨地過著小確幸時,也是有人用肉身擋風,甚至是沒有颱風假的人類因公殉職,更不用說在各個角落的生命們。或許,應該慶幸他的無厘頭以及慢郎中,才能將災害降低,讓更多人好好活著。(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