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黃淮為明代內閣制度初創時期成祖簡任之閣臣,排名僅次於解縉,七人中居第二。解縉黜,黃淮在內閣地位最高,惟日後在政治的權勢影響力反在其他閣臣之下,此或與其因輔導仁宗獲罪,繫獄十年有關。《明史》本傳則謂:「(黃淮)量頗隘,同列有小過,輒以聞。或謂解縉之謫,淮有力焉。其疎見於宣宗也,亦謂楊榮言淮病瘵,能染人云。」此種說法,明朝人已置疑。考察黃淮政治上的起伏,以及傳言的真實性與否,有助於了解「靖難」後永樂至正統時期政局發展的若干問題。然而問題的釐清,必須從黃淮的文集(《黃文簡公介庵集》及《省愆集》)尋求解答。本文先介紹黃淮文集的纂輯、版本,進而就內容進行文獻分析,配合同時代諸人文集,兼及其他史料,以個案的研究,說明文集對人物研究的重要性。透過本文的探討,可知將黃淮公案放在明初內閣發展的時代背景來看,意義是相當大的。從永樂到正統初期,明代內閣在同寅協恭的背後也有工於心計暗中排擠的一面。黃淮蒙垢,楊土奇與楊榮絕對是關鍵的因素,這兩位黃淮的摯友對黃淮確實有相當不厚道的地方。明代初期內閣良好形象的維護,黃淮才是最重要的人物。如果能對此有認識,再來考察明代內閣制度初期的發展,一定能有不同以往的思考與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