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English

期刊論文

期數 第 47 期 
篇名 李鴻章政術憑藉之機緣網絡 
作者姓名 王爾敏 
頁碼 185-220 
摘要   在晚清政治舞台李鴻章是一位重要人物,世有論者,不一而足。

  李鴻章生平行事,雖是當國重鎮,却非一帆風順,雖受清廷倚重,却非掌握大權。故評論人,自不能輕下論斷,當須進而考察,建立真知。蓋李氏雖是一代偉人,所涉政事亦繁駁複雜,勢須就此一代宏觀細考可稍得澄清。

  本文就李氏起家科名,躋身高位,乃是一路崎嶇,而在潰敗傾覆之後,隨外在機緣,憑個人才識眼光,而得掌握進身良機,始能獲致後日成就地位。乃能見到無論雄才大略,飽腹經綸,而外在機緣仍是十分重要。

  李鴻章中進士,又選為翰林,任事作官,此是根本資履。若在承平,久在京朝,前程自是光。所謂金馬玉堂、仕宦坦途,憑其才學可晉至高位。

  世人未料,1850 年太平軍廣西起義,迅速打進長江流域,數省受擾而終打下金陵,建為天,凡江左、湖南、湖北、江西、江蘇、安徽俱受太平軍襲劫,清廷除派旗、綠營大軍進剿,又於853 年令京中官吏回故鄉召兵勇隨官兵助戰。李鴻章即以翰林院編修遣其回鄉帶兵助陣。須知凡此官員受命回鄉,兵須自召,餉須自籌,主要奉聖旨,可以在家鄉召兵徵餉。曾國藩奉命練兵,亦不出此背景,大抵此類文官練兵保鄉,成敗全看才幹毅力,實僅有曾國藩苦撐未敗。李鴻章召兵不能多,籌餉難足用,雖親戰陣,有勝亦有負。而終於餉竭兵潰,喪其所有。苦戰五、六年,完全歸白費,家宅被焚毀。終在 1858 年遁避江西、南昌。李鴻章自是空拳孤注,於1859 年初投效曾國藩湘軍,任其幕僚。其時湘軍親敗,大將李續賓戰死,國藩六弟國華同殉。湘軍喪敗之餘,正逢逆境鴻章來投,却是彼此相濡以沫,共嘗甘苦。

  曾國藩帶兵八年,兵未潰,志未懈,終在 1860 年清軍主力在金陵潰敗,太平軍乘勢席捲、浙。朝廷不能不重用曾氏湘軍,授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欽差大臣,自是湘軍得以發展,而李鴻章亦隨之受到重用。曾國藩為規復江蘇失土,乃保荐李鴻章為江蘇巡撫,由道員直升巡撫,乃是一步晉身疆吏。

  湘淮軍合力平定太平軍之後,接著北方近畿各省捻軍勢力擴大,並在1865 年在山東圍攻主帥僧格林沁並加以殺死,朝廷震驚,終於先後任曾國藩、李鴻章為欽差大臣,乃李鴻章平定東捻西捻,李氏得任協辦大學士,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

  未料 1870 年發生天津教案、法國駐天津領事被殺,法國、英國、比國、義國教士修女多有被殺,法國聲言派兵來華作戰。清廷緊急促調李鴻章帶淮軍來保衛京畿,並調曾國藩回任兩江,調李鴻章任直隸總督。本來中法可能開戰,但西方發生驚動世界之普法戰爭,使法國無力東顧,李氏
到津,遂以和平方式解決天津教案,自此坐鎮北洋,清廷付予承擔外交事務兼管南北洋沿海沿江防務,其名位僅是地方總督,而責任須顧國防外交。當此列強環伺,二十五年間掬盡心血於為日,對法、對俄、對英之各次重大交涉,最後則對八國聯軍,亦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李鴻章在同治九年(1870)即覺悟到中國必須變法,但只與丁日昌在信中討論,不敢向朝廷建議。清廷只令其看守大門,有重責而無實權,想做之事復多掣肘。對外敗辱,豈能歸咎李氏一人? 
關鍵詞 晚清、李鴻章、曾國藩、淮軍、湘軍 
附加檔案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