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數 | 第 72 期 |
---|---|
篇名 | 近世薩摩與琉球的對外隱蔽策略 —以十七至十九世紀薩摩船的漂流事例為中心— |
作者姓名 | 沈玉慧 |
頁碼 | 127-188 |
摘要 | 本文聚焦於迄今為止較少關注的薩摩船漂抵朝鮮、清朝之例,藉由比對朝、日、清各方紀錄,掌握到薩摩藩對清嚴密隱蔽,對於朝鮮則除琉球人搭乘之例以外,並未積極隱蔽薩琉關係,其原因為薩藩不同於琉球,原則上依循幕府的「鎖國」、禁教政策,因此未另對朝鮮採取嚴密的隱蔽策略。此外自1609年薩藩出兵琉球後,掌握薩琉關係的朝鮮,原則上根據漂流民的自陳,依循日朝漂流民送還制度,使其自力回航或經由對馬藩送還回國,則薩藩漂抵朝鮮之船,無論是否採取隱蔽措施,原則上並不影響琉清關係,因而可見薩藩隱蔽措施的不一致性。
另一方面,原為薩藩主動推行的隱蔽策略,歷經明清交替後,琉球的主導性逐漸增強,對此相關研究主要歸因於明清交替期間幕府、薩藩以清琉關係為優先的態度,然琉球主動、薩藩看似轉為配合的姿態,各自經濟、政治因素的考量,亦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琉球與清朝間封貢關係所需之資金、商品等須仰賴薩藩調度、銷售,薩藩雖藉由出資朝貢貿易所獲的經濟利益有限,但善用琉球為朝貢國第二的身分晉升官位,提升國內地位,成為日後成功 向幕府增加銷售中國商品數額的有利條件,即琉薩對清嚴密的隱蔽策略實為相互依存、各取所需之舉。此外,如朝、清皆掌握薩琉關係,則隱蔽策略真正目的便是為了創造「琉球獨立自主之國」的形象。不僅薩藩可從中受惠,也能為琉球創造牽制薩藩監管、爭取自主性的有利條件,亦可避免無國交往來的清日之間的對外體制衝突。 |
關鍵詞 | 琉球;薩摩藩;隱蔽策略;漂流;朝鮮 |
附加檔案 | 檔案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