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鍠教授講座紀要

講題:中國佛教文化視域下的臨終關懷

主講人:陳劍鍠(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硏究中心主任)

時間:2025 年 4 月 24 日(四)14:20-16:20

地點:本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 162 號)

  • 撰稿人:本系碩士生許珽森

歷史學系舉辦卓越系列講座,本次講座的主題為「中國佛教文化視域下的臨終關懷」,主講人為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

  • 講者簡介

陳劍鍠教授為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學士、香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該中心刊物《人間佛教研究》主編,並擔任《台大佛學研究》、《新加坡佛學研究學刊》等多份學術刊物的編輯與顧問。

陳教授長期致力於佛教思想研究,專注於人間佛教、人間淨土、禪淨思想等領域。其研究除了涵蓋佛教經典(如《楞嚴經》等)外,亦關注諸多佛教高僧的思想理論,如星雲大師、聖嚴法師、淨空大師、印光大師等。

陳教授著作豐富,專書包括《禪淨何爭?——聖嚴法師的禪淨思想與體證》、《禪淨修持與靜坐體認》、《佛教經典100句——淨土三經》、《圓通證道:印光的淨土啟化》等。他亦主編《深入緣起.集眾法寶: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實踐》(上、 下冊),及《人間佛教東亞、東南亞研究叢書》等系列叢書,並發表逾百篇學術論文。

  • 演講內容

陳教授首先讚揚臺灣在亞洲國家中於臨終關懷領域的領導地位,指出臺灣擁有許多專業的臨終關懷的學者與專家。隨後他介紹了臨終關懷的歷史起源。臨終關懷的概念源自於歐洲的中世紀。最初是為了提供朝聖者和旅行者一個休息的場所,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概念逐漸演變為專門收容罹患不治之症且瀕臨死亡的人的地方;照顧的對象也從朝聖者擴展至病患和垂死者。在亞洲,臨終關懷在近三十年來逐漸受到重視,政府的立法成為推動臨終救濟與關懷的重要條件。

第一批的臨終關懷實踐者起源於11世紀,是由十字軍成立的聖約翰醫院騎士團(Knights Hospitaller of Saint John of Jerusalem),並曾於1113年獲得教皇認可與資助。經歷幾個世紀的式微後,法國天主教神父聖文森特·德·保羅(Saint Vincent de Paul)於1633年在巴黎創立了慈善姐妹會(Sisters of Charity),使這一傳統得以重生。慈善姐妹會開設許多收容所,延續了臨終關懷的傳統。19世紀,西西莉·桑德斯夫人(Cicely Saunders)開發了許多臨終關懷的規範和準則,其理念成為全球臨終關懷的基礎。她於1967年在倫敦創辦聖克里斯多夫臨終關懷醫院(St Christopher’s Hospice),結合了臨床照護、推廣教育及研究,成為全球臨終關懷醫療實踐的先驅。

陳教授說道,臨終關懷的宗旨,是以照顧為主,尊重病人的權利和尊嚴,重視病人的生命質量。此外對於即將臨終的患者,應進行適當的治療和護理,提供身心靈的照顧,以減輕病人的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懼。臨終關懷的目的並非治愈病人,而是維護患者的生命尊嚴。在現代醫學發達的背景下,醫護人員往往專注於治愈病患的可能性,然而病患與其家屬的視角卻與醫護人員有所不同。病患更重視精神層面的滿足,而家屬則關注病患的舒適度。此外,人類的生死是不可逆轉的,這一現實是現代醫療體系所無法解決的問題。基於這一點,臨終關懷充分考量到人類的生存需求,不以治愈疾病為目標,而是著重提昇生死的品質。

陳教授將視角轉換到中國,指出自古以來便存在著臨終關懷的概念。早在商周之際,箕子就曾向周武王提出九條治國的基本法則,即所謂的「九疇」,其中包含了「五福」的概念:「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其中「考終命」意指善終。若要實現善終,則必須「攸好德」,即行善積德。即便一個人享有長壽與富貴,並不意味著其能夠善終。

陳教授進一步指出,「考終命」是國人極為重視的死亡終曲。若從佛教的視角來探討考終命的問題,則能夠獲得更明確的教導,及實用的臨終照顧方法。他提到,佛教自早期即有臨終關懷的傳統,並以早期佛教經典《雜阿含經》中的一則有關病比丘的故事為例,說明佛教的臨終關懷旨在使人心靈安寧,以解除對死亡的恐懼,並能夠坦然面對死亡。因此,臨終關懷並非消極的「等待死亡」,而是一種積極的「拔濟饒益」的行為。隨後,他介紹其他佛教經典中的臨終指導。《大般涅槃經》強調正念的重要性,指出人在臨終時,保持正念分明是十分關鍵的。《佛說阿彌陀經》亦提到,修淨行者在臨終時,保持正念和一心不亂,將決定其能否往生佛國或繼續在六道輪迴。

若無法保持正念,該如何應對呢?《觀無量壽佛經》指出,通過善知識的引導和助念,臨終者能夠保持正念,順利往生極樂世界。對於凡夫而言,臨終助念是必要的,因為相較於念佛者,一般修行者在臨終時因痛苦而容易失去正念,因此需要他人的助念,以幫助其保持正念。

接著,陳教授介紹佛教高僧的臨終理念。例如,善導和尚指出,臨終者應該不畏死亡,放下執著,一心待死,以便順利解脫。此外,臨終者的家屬也需配合,避免往來問候和閒聊,專注幫忙念佛,否則會影響臨終者往生。

由此可見,除了臨終者自身需要學習如何面對痛苦,放下身心與自我執著,帶著一心待死的修行態度外,家屬也需要提供支持與協助。陳教授隨後指出家屬在臨終助念時應注意的事項。在面對臨終病患時,家屬應避免閒談,同聲念佛,並禁止哭泣。如果家屬實在無法控制情緒而哭泣,則應暫時迴避,以免干擾病患心神,造成其有留戀,影響正念。

然而,這些措施是否足夠全面?陳教授於是說明印光大師的〈臨終三大要〉,該文對助念的方法及注意事項作了更加全面和詳盡的說明。三大要包括:(一)善巧的開導與安慰;(二)大家換班念佛:(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各要點的具體細則包括誠懇地勸誡病人放下一切、一心成佛,理解生死之理;使用四字念佛、分班助念,聲調需適中並使用引磬;讓病人保持其舒服姿勢,防止其起瞋心等等。印光大師認為,臨終助念的關鍵在於必須避免外在的干擾,以免影響臨終者正念。

回到臨終關懷,可以看出宗教對於臨終關懷的貢獻是相當顯著的。宗教體現的人文精神,及所含的生死智慧不僅能夠輔導臨終病人,還可以提供超越醫學的精神關懷,給予病人精神上的引導。

最後,陳教授強調,臨終關懷體現人性化與人道化的照顧方式,得以填補現代醫學的不足。儘管科學的發展使宗教面臨「袪魅」的挑戰,但在生死關頭,唯有信仰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人類仍然需要宗教與靈性的慰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