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銳評
100級系友李易修訪談訪談

  • 訪談/撰稿:趙仕桐(本系112級)
  • 訪談時間:2024.07.19

受訪者簡介:

李易修,100級與歷史所碩士,高雄人。知名時事性YouTuber,自2019年7月經營歷史哥HistoryBro,同時也會出現在各大政論節目中,並在中天電視台與中廣有自己的專屬節目。多角化經營的背後,是一個自己成立的工作室在運籌帷幄。

美麗的課本與家庭關係

李易修是高雄閩南人,母親自行創業,小時候過得較為辛苦。隨著家裡業務的增長,家境越來越好,國中時的功課也十分不錯。乍看之下,一切都十分順利,但由於高中被家長指定進入了自己不想讀的學校而在讀書上遭遇挫折。對理科沒興趣,又放掉英文。

不過,李易修對歷史卻有一份特別的興趣,即使當時的課本是國立編譯館的《認識臺灣》系列課本(現在的他在史觀上有諸多不認同),但他一拿到課本後就馬上從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被豐富的圖片與生動的歷史故事深深吸引。特別的是,他十分喜愛圖文並茂的課本,所以一點筆記都不做,不想對課本有任何毀壞,但卻也因此被高中歷史老師體罰(即使他的歷史成績已經是班上最高),這也側面應證了當時私校的壓抑生活。

重考與和解

家庭在李易修的升學過程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即使對他來說未必是好的角色。在聯考選填志願的階段,他在父母的作用下選擇了東吳法律,但卻讀不出興趣來,成績也十分平庸。

於是他下定決心重考歷史系,但也因為這樣,他與家裡的關係近乎破滅,甚至重考班的錢還是他用私房錢攢出來的。最後是在自己準備北上時寫了一封信,才說服父親讓自己讀歷史系。

多彩的大學生活

雖然有參加過系籃與系啦啦隊,但李易修謙虛地說自己跟系上其實不熟,因為大學期間都在忙社團活動。布袋戲社當時社員數量十分吃緊,在同社前輩的期許下,大二後的時間都投入於社團活動的經營。

學業方面,大四修到王秀惠老師的海外華人史後,直接影響了他的研究。不過,影響他最多的其實是教育學程的課程。即使後來在實習階段觀察到臺灣教育體制的僵化,而不願投入教職,但從教育理論中,他得以將爸爸視為教學對象,透過分析爸爸的家庭歷程與成長背景,更能夠同情甚至是共情他的教育方式,大大改善了他們原本緊張的父子關係。

海外華人研究與研究生的自救

李易修在王秀惠老師的「海外華人史」課堂上深受啟發,起先已經做好要攻讀明清史的準備,但修了王老師的課卻讓他看見從未想過的新世界。海外華人史在歷史系算是一個較為邊緣的領域,大多是華文教學系出於教學需求而投入研究。王秀惠老師是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社會史博士,老師不只學養深厚,熱情於研究,更是一位身體力行的行動者,一向跑得比學生還快。

能量滿滿的王老師於國內外都身兼多個計畫,身為助理的李易修在2012年因而有幸赴美移地研究與考察,當時他已經確立自己的研究題目,也和老師說好一回臺灣就要簽下「指導教授同意書」。但命運卻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王老師在馬尼拉開會時因為急性腦中風倒下,又因為當地紊亂的交通導致延遲送醫,最終不幸離世。回到臺灣後,與見到的老師最後一面,竟然只能是對著告別式上的遺照。

所幸在徬徨之際,任職中研院的湯熙勇老師與系上劉文彬老師共同接下了指導的工作。湯老師是當時海外華人史研究會的會長,原本計畫在王老師回國後將重任傳承給她,突然的離世讓在臺灣的所有人都矢志要完成王老師遺留的志願。在這樣的背景下,王老師的計畫最終都得以圓滿結束,也因此使李易修不用過度操心於找新的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對研究生的影響是相當直接的,如果遭遇不幸事故,一個研究生在悲痛之餘應如何自救?李易修總結自己過往的經驗,認為首先平常的形象經營十分重要,因為這會影響到社交網絡的建構與管理。學術生活不是把自己關在象牙塔裡、把學問做好就好,學術社會就是一個小型社會。同時系上行政端的介入也十分重要,系辦助教們當時的協助也讓他感恩在心。另外,新的指導教授可能也會要求轉題,於此便需要特別強的溝通能力,以及持之以恆的毅力。

歷史碩士能做什麼?

「歷史碩士能做什麼?」這是一個常見卻又十分尷尬的問題。要當什麼都能做的「萬金油」,也未必需要讀到碩士,那是不是就只能牙一咬繼續讀博士、當學者呢?

當時李易修就遇到了上述掙扎,家裡與時任伴侶都極力反對他繼續往上讀。縱使他的研究已經獲得了僑委會的獎助肯定,但碩士的四年期間,確實也令人吃不消。另外,王老師的猝逝更是對他學術熱情的關鍵打擊。碩士畢業後馬上接到兵單的他,在還來不及決定的茫然情況下就直接入伍,開始軍旅生涯。

軍旅生活的意外插曲

喜歡說話是李易修的一個特質,自己對政治以及政治史都十分感興趣。他常被母親吐槽說「這麼會講為什麼不去跟大家講」。當兵的時候,部隊的肝膽相照播放許多政治作戰老片,其中一部就是在說汪精衛如何叛國當漢奸。他當時就被長官叫上台講述心得,怎料身為歷史系的他卻用不同的觀點與視角來詮釋汪精衛在二戰時的政治抉擇,為百無聊賴的軍旅生活增添色彩,轟動全場,「歷史哥」的名號也不脛而走。

2024年,「歷史哥」創立5週年。

 

另一個事蹟則是他時常在PTT論壇上發表政治意見,因而被拉進Facebook粉專,開始在政治評論中展露頭角。隨著YouTube與粉專的發展,他當時一邊在家裡的會計事務所幫忙,一邊經營著頻道,還不時需要北上參與電視台節目。於是後來索性專職於政治評論事業,並重新搬回台北,至今已經兩年半了。

我也好想當網紅:給學弟妹們的建議

近年來從事內容創作是許多年輕人所嚮往的職業,透過各種媒材的自媒體當道。比起辦公室工作來說有較多彈性,更重要的是,能夠說自己想說的話,或呈現自己最想外露的一面,這樣的工作形式對很多人來說是非常誘人的。

不過李易修直言,現在才入場實在太晚了!大部分的題材都已經有人才投身,雖然臺灣人愛看政論節目已經行之有年,但回想自己出道的2018年,網路上還沒有人在做這個主題的內容,更甭論中國大陸更高強度、更內卷的環境下所激發出的競爭對手,大家為了爭取大眾的注意力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碎片化與演算法日益不友善,許多YouTube頻道根本沒在賺錢,因此由YouTube作為名片帶出的多角化經營更為重要。現在,李易修在中廣與中天皆有固定節目,不時也會跑其他的通告,粉專直播更是不在話下。

「任何時候都可以是最好或最壞的時候。」如果還有學弟妹想要投入,李易修認為除了愛講話、能講話外,對生活抱有熱情也十分重要,這樣的人更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下持久地做下去。相對地,悲觀的人做這行會非常受限,因為流量上上下下,心情也分外容易受到波動。此外,攝影燈光等也需要自己摸索、研究,可以說是要當個全能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