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胡佳萱(本系歷史系116級學生)
臺師大歷史學系於5月28日(星期二)邀請本系113級許晴禾學姐的父親許豐益博士前來演講,主題為「AI皮膚科醫生到歷史的創意與創新」。許博士畢業於陽明交通大學生醫工程館,致力於AI科技方面的研究。在講座的過程中,我不斷嘗試摸索與探究AI科技與歷史之間的連接,但就如同主持人林欣宜老師說的那般,過往的歷史只專注於文本方面的分析,而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迅速,大量的歷史材料需要新的幫助,這些新的幫助能夠使歷史從其他方面得到刺激與啟發,提供給將來做歷史研究的同學一些新的方法。為了能夠更好且迅速地做歷史研究,適量地搭配其他專業可能會有意料之外的成果。如同卡爾所言「過去與現代永無止盡的對話」,兩者或許可以在某個節點上交匯。
許博士分享其研究經歷與研究目的,在介紹虛擬實境中心VR Centre時,他解釋為了幫助時常處於戰爭風險下的學生,「VR能夠讓這些學生做實驗以應對戰爭的可能會發生的情況,希望能減少在戰場上犧牲的生命。」在醫學方面,AI的資料收集功能可以協助分析醫學生和醫生培訓需求,VR能夠帶領醫學生進行虛擬解剖實驗,提供醫學生進行培訓和練習的機會,我覺得多一次的練習就會增加多一點病人痊癒或存活的可能性,這對於醫學生們而言是很好的機會,但如同麒銘老師說的那般,研究者需要考慮各方面可能會產生的影響,醫病、醫藥等關係可能會發生的任何變化以及相關應對措施。對於病人而言,數位、可複製的虛擬醫生能夠大大減少病人等待醫診的時間,並且遠距醫療能夠實現居家醫療,病人不需要到醫院或診所就能得到診斷。我的家人曾經因為身體關係不方便出門就診,只能等到身體比較舒服一些才能外出,拖延了解決的時間,加重了病情,因此我很希望這個技術能夠完善地面世並且被廣泛使用,我很期待那一天的到來。
許博士的研究也涉及皮膚癌診斷系統與AI皮膚鏡,他當場以自身進行實驗,展示了皮膚鏡自動尋痣的功能,若是黑色素瘤,病人可以透過這個技術發現並制定個人化療程。許博士讓我們參與了體驗的過程,我從皮膚鏡上了解了我的痣與皮膚的狀況,讓我有機會看見我的皮膚狀況以及放大版的黑痣。這些的技術讓我看見了人類的善良與科技的結合,除了體現了AI的價值外,更是讓我看見了道德的光輝面。
博士向我們分享了戴上VR後所看見的世界,這次的主題是法國羅浮宮,博士從其研究所帶來了兩架VR器材,並在課堂結束後讓有興趣的同學戴上體驗VR的奇妙之處。我戴上後看見距離我不到一米遠的《蒙娜麗莎的微笑》,當下彷彿置身於羅浮宮內,真是一場視覺感官的饗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科技的進步,並為身處於現在的時代感到慶幸,我不會因為時間、金錢等因素而無法看見近距離的畫作與羅浮宮而感到遺憾,AI能夠滿足我的慾望與想像。
許博士以有別於人文學科的思考角度,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若是AI技術允許,人類是否有一天能夠實現和祖先們對話,甚至一同活在虛擬的世界。雖然與歷史學的核心有些偏離,但這個想法確實會忍不住讓人深思與好奇,虛擬的世界生生不息,那人類是否能夠實現另一個意義的長生?我非常贊同老師們說的那樣,雖然歷史與科技都是一種科學手法,都需要經歷找尋、確認、分析資料等等的過程,歷史與科技都需要大膽假設、小心驗證,AI可以達成輔助的功能,但兩者的思考模式全然不同,研究者們需要再琢磨如何將理工與歷史做連接,嘗試建構與歷史共存的世界,互相促進雙方進步。目前而言,文字依舊是AI難以跨越的障礙,如ChatGPT雖然能夠在某些方面提供幫助,但在歷史學方面缺乏強固的歷史知識。歷史學依舊需要研究者消化大量資料、並透過沈思、沈澱,以邏輯去推展思維、了解歷史演變,人類依舊是歷史學研究上不可或缺的部分。歷史與科技的結合任重道遠,但會讓人期待兩者碰撞出的火花會是怎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