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遠教授講座紀要

  • 撰稿人:裴琪宇(本系歷史系碩士班學生)

李長遠老師,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老師研究領域為唐宋思想史,其關注的核心課題是唐、宋間的思想變遷,從儒、道兩家交涉的視野,考察士人思想遞變的軌跡,探尋近世儒學形成的背景、內涵和性質,並著重研究道家及佛教對傳統士人心靈及文化生活的影響,著有專書《北宋理學「性與天道」思想的淵源初探》及諸多論文內容。

一、《周易》、《易傳》和「陰陽」

講者主要以八卦圖像為線索,追溯其於戰國時期起,至兩漢逐漸發展的過程,此階段的八卦圖像討論,更著重於社會、人文主題。至北宋起始,在後天八卦的基礎上,理學家們創造並形塑出後世廣為流傳的先天八卦,在理學興盛的大背景下,先天八卦圖像進入探討自然、本體論的範疇。在此一學術脈絡下,講者以電腦語言(0、1)說明八卦的陰與陽,陽即動,陰即靜;陽為剛,陰為柔,此認識更符合春秋時代前,普遍對於八卦的理解。

二、八卦圖像的創造與傳播

講者說明,八卦圖像首見清華簡《筮法》中,即首創八卦圍成一圈的圖像,其表現形式為連帶呈現出的圖形,閱讀方向是底部在外、頂部在內,而以此順序圍成一圈,此時的八卦圖像已與《易傳》記載內容相差無幾,僅有少數差異。戰國至漢初,八卦圖像開始與天地方位、四季變換合稱與配對,逐漸形成一統的世界觀體系,在此一脈絡之下,形成所謂「後天八卦」的圖像,始流傳在各種版本及各類文書中。

三、道教與煉丹術

自唐代始,道教銅鏡出現引用八卦的新傳統。此時的八卦,仍是以閱讀方向內部為頂、外部為底的後天八卦為宗,道教術士彭曉以八卦原理煉丹,八卦的相關內涵經常應用於煉丹著作之中;除了用以煉丹外,回到圖像與裝飾傳統中,則以鏡背雕飾為主,講者強調,將八卦用於鏡背紋飾,而非雕刻於正面,正彰示著此時八卦並非是主要除妖的手段,因當時鏡面反射,即已有照妖、伏妖相關功能,需待後世才逐漸將八卦與鏡面結合,用以表達道教伏妖與降妖上的積極效益。

四、先天八卦與理學

北宋始起,邵雍至朱熹等一批理學家,逐漸在原先後天八卦的基礎上,塑造並創造了「先天八卦」的圖像與原理,並為其在歷史中尋找一個來源,而若是關注先天與後天八卦的差異,講者介紹主要差異在於方位排列順序,與左旋或右旋的唸誦順序。宋代理學家專注在以先天八卦解釋自然世界與宇宙本體的運作原則,但並未取代後天八卦成為社會主流,先天八卦真正流行於民間的器物圖像中,應推遲至明代,並與明代科舉的《周易》以朱子注為標準本密切相關,先天八卦才逐漸為普遍大眾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