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政憲教授講座紀要

  • 撰稿人:劉子謙(本系歷史系碩士班學生)

吳政憲教授,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曾任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與進修推廣部庶務組組長,現為教授兼任系主任。吳教授之研究專長為臺灣史,尤其聚焦在臺灣電力建設、機構等方面的變遷,範圍涵蓋日治時期與戰後臺灣,先後針對近代臺灣能源發展、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組成結構等議題展開研究,亦擴及隨電業發展而興盛的物質文化。近年吳教授逐漸將研究視野拓展至日治時期「理蕃」之相關問題,包括隘勇線、理蕃戰爭與理蕃戰爭中所使用的火炮、船隻、掩堡等硬體設備與設施,從器物的角度尋找歷史的不同切入點。

一、從研究所讀書經驗談研究「撇步」

吳教授以過往在研究所讀書、撰寫論文的經驗,向我們分享研究的技巧。吳教授提醒同學,選題不建議選擇太大的題目,因為這樣的問題很難深入探討,形成的論點也相對淺顯,比起深入淺出的研究更容易被超越。相反地,如果從微小處切入,進行深度的鑽研,反而會因為立論基礎堅實,其成果多能成一家之言。吳教授談到,之所以選擇1917-1927年之間這麼短暫的臺灣警察航空班,除了有從小處著手的打算以外,更想要從前人未及之處發展研究:

  • 除了關注日治時期赫赫有名的謝文達(1901-1983)以外,臺灣的飛行員歷史還可以如何書寫?
  • 在理蕃的時候,透過飛機投放炸彈是否如同官方文獻所云能達到良好效果?

於是吳教授在閱讀之中,逐漸形成研究意識,並隨著閱讀修正觀點,最終成為今日分享的研究成果。

 

二、從實際研究過程談內容取捨的大哉問

講者打趣地向同學們表示,雖然自己認為一份好的研究,應該在將充分的證據提供給讀者的同時,又不顯得迂曲、拖沓。但在實際執行上,對於自己蒐羅的豐富材料,往往很難割捨。

吳教授在分享研究成果時,詳細說明有關日治時期警察航空班的成立背景,以及當時警察航空班內四位成員的故事。同時,講者也關注警察航空班所使用的三種不同型號飛機(モ式、中島式、サ式)的各種數據、航空班訓練與結訓考試的方式、航空班空難事故的發生與經過等不同細節,重建短短十年間航空班的興與衰。吳教授以研究的過程與成果,勉勵同學重視問題發散之後的取捨與收束,順利完成碩士班的階段任務。

三、從多重面向分析談警察航空班失敗的原因

吳教授指出,此一以「理蕃」為首要之務的警察航空班,之所以在短短幾年內宣告解散,原因大概有以下兩點。第一,警察航空班雖然在總督府宣傳理蕃績效的記載中看起來成果豐碩,但從實際運作投入的成本、設備、訓練方式等角度分析,可以看出航空班在執行勤務上能量有限,很難勝任在臺灣高山上偵查、投放炸彈的危險工作。第二,從二十世紀航空發展史的脈絡來看,當先進國家的空權思想與航空器械快速發展的時候,日本內地雖然急起直追,但在航空業的發展上,卻還落後不少,對臺灣警察航空班的發展並無幫助。

整體而言,此次講座吳教授除了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提點同學研究時的技巧以外,在其分享的研究成果方面,更是透過層層的分析,為臺灣早期航空發展史十年之間的空白,填上了豐富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