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峨洋洋
9
0級系友林青儀訪談

  • 訪談/撰稿:趙仕桐(本系112級)
  • 訪談時間:2023.09.19

受訪者簡介:

林青儀,90級,臺北人,師大歷史所肄業、臺藝大中國音樂所碩士。自小學進入國樂班後,她先後參加敦化國小國樂團、敦化國中國樂團、北一女中國樂社、北一成功校友國樂團、師大國樂社、臺北青年國樂團;並曾參與臺大薰風國樂團、臺北大學國樂社等樂團演出。曾任中華民國國樂學會副秘書長。現任臺北青年國樂團樂團首席、臺灣國樂團兼任演奏員,北一女中國樂團、成功高中國樂社、臺北市光復國小國樂團拉弦組指導老師,同時也協助家裡的潛水器材生意。

2018.09.12 臺北青年國樂團「月兒高」音樂會彩排花絮

弦語之間

家庭對每個人的塑造都是顯著且持久的,林青儀也不例外。她今天擅長的兩件事情都與家裡有關,一個是音樂,另一個是日文。她自幼學習鋼琴,但在小學要考音樂班之際落榜,於是進入了國樂班,爾後她也一直穩定參與國樂團至今。日文方面則是因為家中長輩過去受日本教育,與日本連結甚深,爸媽雙方家裡都有歸化日本國籍的親戚,家裡以前甚至會協助大阪一間寺院接洽臺灣工匠製作神像,聽說一尊神像有兩、三層樓高。雖然林青儀是到大學後為了研究臺灣史才系統性地學日文,不過因為幼年時常聽到阿嬤以日文播打國際電話,自小的經歷培養出她對日文敏銳的語感,長大後除了幫家裡接洽日本客戶外,也會替樂團擔任日文翻譯,所有經歷又匯聚到了一起。

 

2018.09.12與台北青年國樂團演出二胡協奏曲《晴天寶藏》實況

 

原來這就是臺灣史

隨著解嚴與黨禁報禁的開放,臺灣主體意識逐漸興起,在蔣經國與李登輝兩位總統的努力下,90年代末期臺灣意識足以強壯到與中國意識拉扯。1997年由吳文星、黃秀政與張勝彥三位老師所編輯的《認識臺灣》歷史篇更是第一次將臺灣史獨立於中國史之外,雖然林青儀並沒有用到《認識臺灣》的課本,接受的還是以中國為中心的舊課綱,但仍然在大學時期經歷到兩種不同民族想像的對抗。林青儀說自己過去所接受的教育仍是強調臺灣人民在「日據時期」如何被日本人壓迫。不過大二時,在吳文星老師的「臺灣通史」課堂上才發現原來並非如此,臺灣史的層次也非僅止於此,甚至可以說過去的史觀存在某種程度的誤導性,課堂的經驗對她來說可謂是打開了一個新世界。另外,大一時參加王啟宗老師的「史蹟考察活動」也很大程度上的增加了自己對臺灣史的興趣,課程師生的足跡遍佈基隆的古蹟,例如海門天險與廟口等。老師健步如飛的步伐與學生的氣喘吁吁形成鮮明的對比,中午在基隆廟口前大家的體力還尚未恢復又在毒辣的太陽下曝曬,老師在此時拿出了像講義一樣的紙出來,正當大家在心中嘀咕之際,才發現原來那是老師的廟口美食地圖!

「你家裡那邊該怎麼辦?」

畢業後林青儀回到母校北一女實習,後來又回到師大歷史所進修。就讀碩士期間她跟著吳文星老師研究,常跟著老師與學長姐到中興新村整理剛「出土」的《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並參加判讀的工作坊,因為公文都是由侯文(日文中世紀至近代的一種文言文體例)寫成,所以十分難判讀,連日本來的老師也會因為不同的解讀方式而爭執不下。在學期間她也持續精進日文,在修讀王啟宗老師的「日文名著史料選讀」時因為日本當時正值歷史課本史觀爭議之時,於是老師讓大家來讀日本的高中歷史課本,內容十分的扎實,導致雖說是碩博合開的課,但最後碩士生只剩下她和當時還是研究生的王麒銘老師。總之,她那時就是個普通的研究生,該修的學分也修完了,資格考也考完了,表現得也很不錯,考過了日文一級檢定,但正要寫論文之時她卻決定放棄。因為她想研究的日治時期臺灣菁英的資料太過瑣碎,讓她覺得自己不可能以此寫完一篇學位論文,於此同時樂團的事情越來越繁重,她的重心開始逐漸的往樂團傾斜,於是決定休學。休學的四年裡她將心力全部投注在樂團上,不過她意識到自己如果要以此維生,就必須要有一份相關的文憑,於是決定報考臺藝大的中國音樂所。在和導師吳文星坦白時,吳老師鼓勵她:「老師一年這麼多學生,將來也不是每個人都要走歷史研究這條路。妳能在現在找到自己的路,老師覺得很好!」非但沒有責怪,反而還替她擔心家人反對。

 

2018.09.12「月兒高」音樂會主要演出人員後台合影。右起:台北青年國樂團指揮陳如祁老師、臺灣鼓王黃瑞豐老師、我、臺灣國樂團擊樂首席林雅雪老師。

 

終於拿到碩士了

林青儀在決定轉換跑道後第一個要面對的就是研究所考試。臺藝大中音所的考試分為兩個部分,學科與術科,歷史系出身的她在學科方面十分得心應手,術科方面她找了過去樂團的老師緊急加練,最後成績出來位於中段,學科加權下她獲得了面試資格。林青儀面試時只有蔡秉衡老師看過她的研究計畫,蔡老師是中國音樂史的專家,是文化大學畢業的史學博士,蔡老師在面試時十分稱讚她的研究計畫說她不愧是以前是讀歷史的,其他老師才開始翻閱她的檔案。

在臺藝大的學科比起歷史所輕鬆很多,但術科方面例如樂理仍有很多大學部的學分需要去補。中音所的畢業方式是要開一個畢業音樂會,即畢業考。另外要寫一篇關於音樂會選曲的論文,其中包含樂曲分析與詮釋,前者較為客觀而後者則有更多主觀的發揮空間。舉例來說,如果要演奏《十面埋伏》這首曲子的話,論文除了要分析這首曲子的結構外,更要考察項羽的個性;當他說自己無顏見江東父老時,情緒是「悲哀」還是「悲憤」,一字之差就會影響整個樂曲的走向!值得一提的是,林青儀在畢業演奏會上邀請了吳文星老師,她想告訴老師自己拿到碩士學位了!即使不是歷史碩士。她從吳老師的眼神中看到了老師的欣慰。

 

2022.08.05 北一成功校友國樂團「燦若流光」音樂會。在後台等待進場時,攝影師捕捉的瞬間。

 

初心!初心!初心!

畢業前林青儀開始在國樂社團任教畢業後繼續這份工作,她在成功、北一女以及光復國小的國樂社團任教。令人訝異的是,原來國小的國樂社的經費與支持其實是遠高於高中社團的,因為臺灣的家長普遍認為高中是要全力衝刺大學的階段,因此高中生辦演奏會時都不會有「親友團」出現幫忙收樂器,更現實的是同學時常與她說:「老師我們的講師費快付不出來了……」,「所以呢?還是要練啊!你們下個月不就要比賽了?」林青儀如此回覆道。她也坦言自己時常因為這樣的原因感到疲憊,但採訪當天她才剛從新竹的一場國樂音樂會回台北,那場音樂會正好有首曲子就叫《初心》,讓她十分激動與感慨。她說「初心」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你為什麼會進入歷史系?你的期待是什麼?但願大家都能想起讓自己喜歡一個學科或一件事的瞬間,可能是一篇文章、老師的一句話等等,雖然學科的基本功很重要(對歷史研究來說是史料的解讀、以國樂而言則是演奏技法),但真正能支持一個人用心、用熱情做一件事的其實還是那顆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