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有話說
100級系友朱紹聖訪談

  • 訪談/撰稿:趙仕桐(本系112級)
  • 訪談時間:2023.06.16

受訪者簡介:

朱紹聖,台北人,歷史系100級,政大歷史碩士,現任職於中國時報大陸中心從事記者工作,轉任記者前在同機構擔任編輯,此前曾在北京大學讀博士和赴日本交換留學,具多文化環境生活經驗。

回首從學術轉向媒體之路,朱紹聖感觸良多,並指出根據事實說話是兩者的共通點。

與歷史系的不解之緣

「歷史系其實是我的第三志願」,朱紹聖說自己過去最感興趣的其實是政治,特別是是對國際關係感興趣。他曾在高中班報上寫國際新聞評論,同時參加了許多外交與政治相關的營隊,他表示,自己並不討厭歷史,但那只是他認識政治的一個途徑。有趣的是,他的第二志願:日文系,其實也和歷史相關,因為他對日文的興趣是基於高中期間在學校圖書館裡偶然發現的司馬遼太郎歷史小說,對其中的歷史故事與人物感到癡迷,從未想過原來歷史可以被這樣闡述,逐漸對日本文化產生興趣,於是決定學習日文。志願填寫也順著這個邏輯往下羅列,最後想到歷史也是個可接受的選項,於是填上,卻沒想到因此結上了不解之緣。

原來我想研究

在升學考試中,數學成了朱紹聖追尋理想的絆腳石,他被分發至離家最近的師大歷史系。他坦言,雖然歷史系不是首選,但政治與歷史的關係如同雙胞胎,在學期間他也立定了往後從事學術工作的志向。除課業的學習外,他也曾任學術股長,同時在進修推廣部繼續日文的學習。當時的他修了教程,也覺得自己在教學上能做得不差,但他感覺實在缺乏足以支持自己持續投入的內在動機,於是決定當完兵後,繼續走學術研究的道路。

在兩京之間

進入政大後,朱紹聖開始收斂自己過去的修課經驗,從對東亞史的關心凝聚到中日關係,特別是對民國後時期中日關係的關注。他也有曾回到師大選修黃自進老師有關近代中日關係的課程,朱紹聖笑著說,「老師常提醒我思考要柔軟些,沒想到這也成為我從事新聞工作的人生哲學」。

當時在國內已經通過日本語能力試驗(JLPT)N2的他,想在語言能力上有所突破,於是決定到慶應義塾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交換。朱紹聖本就想有志前往日本攻讀博士學位,在東京的經歷讓他更確定了自己的志向,回台後也順利通過N1考試。不想再受家裡人資助的他,參加了「日本留學試驗」以爭取日台交流協會的赴日獎學金,但沒想到命運捉弄人,應考當年要加考數學,這讓他再次嚐到高中時的苦楚。

正在愁雲慘霧之際,指導教授廖敏淑老師的一句「要不要去中國大陸看看」,讓他決定前往大陸申請博士班,再利用那邊當地的平台與機會前往日本深造。

然而,現實總是骨感,在北京大學讀博士班時,因為查閱檔案都需要歷經層層審核,他意識到想在當地搜集足以寫畢業論文的資料可謂極其不易,同時能前往日本長期交換的機會更是在激烈的競爭下顯得渺茫,灰心之下,他決定起身回台,自讀大學以來所立定的學術之路也戛然而止。

朱紹聖在北京留學期間,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前留影。

迷惘、機緣、轉換跑道

朱紹聖直言,回台後完全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雖然自己有一定的日文能力,又有在當地的生活經驗,但因為個性的緣故,並沒有打算去日商做當業務的想法,最後在因緣際會下找到了中國時報的文字編輯工作,後來大陸中心的主管知道他在北京的經歷後,便詢問他有無到該單位轉任記者的意願。抱持著多方嘗試的想法,他在思考過後決定轉變道路,在當前的工作上奮力邁進。

「廣結善緣、靈活應對」

從事媒體工作迄今,朱紹聖深刻感受到「廣結善緣、靈活應對」8個字的重要性。在轉任大陸中心記者後,他先從改寫外電與大陸官媒消息等開始熟悉工作,之後再定期到陸委會記者會、學術研討會等地進行採訪報導,不時也會訪問學者、台商等人士,還要到中國大陸駐點,為讀者提供第一手的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調職當天恰巧碰上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被暗殺的事件,學習多年的日文在此時派上用場,之後也常支援日本外電翻譯,有時也會從旁協助公司與日本媒體的交流。

2022年8月中共圍台軍演期間,日本防衛省公布有四枚飛彈飛過台灣上空,朱紹聖當晚翻譯日本消息,成為最早的即時報導,國防部對此不得不公開回應。

儘管隨著數位時代進程加速,新聞工作面臨必須有好的點閱率同時還要搶快的巨大壓力,但朱紹聖還是認為,「事實」對媒體從業人員來說至關重要。這讓他回想起學生時代,許多同學在鄧世安老師的課上,期中期末考分數總是「滿江紅」,都是因為寫的內容不符合事實。「當時的我年輕氣盛好挑戰,將鄧老師開的課幾乎都修過了,雖然成績也都不好看,但老師對事實的要求在無形間成為我處理事情的基本態度」,朱紹聖回憶道。

另外,朱紹聖指出,朱鴻老師在中通課堂上的論文摘要作業,為他打下化繁為簡、掌握重點的能力基礎;陳健文老師在史方課堂上,將史學方法稱為史料(資料)學與邏輯的整合,讓他印象深刻。他後來將這句話濃縮成6個字:「真的嗎?然後呢?」,並表示每次在接受到各方資訊時都會先問事情的真實性,再問事情的意義與是否合乎邏輯。他表示,如何掌握資訊為己所用而不隨波逐流,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顯得格外重要,而正是在歷史系的學習及訓練,才讓自己能在絢爛的大千世界中保持清醒。

「多準備幾把刷子」

朱紹聖說,自己在30歲以前都就是以學術研究作為努力目標,但因為後來的人生際遇而從事媒體工作,這些都是始料未及的,不過自己過去的經歷和際遇卻又奇妙的地走到了一起,不論是在東京還是在北京的學習經歷,以及高中時對國際事務的關注和熱情,都與現在的工作密切相關。

朱紹聖也在大學期間跟莊吉發老師學過滿文。他記得老師在課堂中說過:「雖然大家都說人需要有兩把刷子,但我認為要有更多把刷子」。他表示,自己若沒有過去與媒體工作毫不相關的經歷,恐怕也很難勝任現在的職務。他認為在學期間對有興趣的事物應多去接觸,就算現在看起來沒有用,以後也可能幫助你度過難關,不要為自己設限,畢竟人生就像一趟旅程,態度上可以隨遇而安,如此才能發現更多不一樣的風景。

2023年,兩岸持續恢復疫後交流,朱紹聖(右二)隨團參訪香港科學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