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祥光教授講座紀要

  • 撰稿人:王彥翔(本系歷史系碩士班學生)

劉祥光教授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現職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專任教授,研究領域為宋史、中國近世社會文化、教育史。其專著《宋代日常生活中的卜算與鬼怪》提及算命在宋代成為全民運動,「風水」一詞也因應而生,足見卜算、鬼魂等民俗傳統自宋代起是如何深刻地影響中國社會。本次演講將從劉教授的另一專長──教育史的角度出發,首先點出中國歷史在唐宋之際歷經變革,相關研究雖已充分地呈現變革的內涵與意義,但我們卻仍停留在過去並且以成見檢視五代,將其純然視為「武風盛行,刀光劍影」的時代。

「宋代何以未成為『第六代』,而是中國文明再次邁向高峰?」當唐宋之際的巨大變革已是無庸置疑的事實,五代在宋代的輝煌之下為何顯得黯淡不已?是真的如此不堪,或係因史料的受限而無從得知?從事歷史研究最重要的是充分掌握與認識材料,過去對於五代史認識的不足來自相對有限的史料,但隨著新史料的出土,發現了《舊五代史》、《新五代史》以及《宋史》中未曾提及的內容。所幸,經過系統性整理後,終於能夠藉此更貼近真實的五代社會,扭轉五代文風不盛的刻板印象。

北宋教育大興,科舉發達,識字率大增。但史書描寫五代時卻多是文化、社會與經濟凋弊之景象,更彷彿沒有教育的存在。劉教授對於此種說法抱持懷疑,並試圖從墓誌中找出五代學校的影子,一窺五代社會真實樣貌。墓誌的功能為介紹墓主一生經歷,也會附上親族關係等相關資訊,是具有高度特殊性與異質性的材料,且沒有特定關鍵字和格套,只能截取字裡行間的蛛絲馬跡,從中拼湊當時的社會樣貌。

劉教授援引《世變下的五代女性》、《五代武人之文》中所提及的例子,雖皆未直指學校的運作或是存在,但「應舉」、「卷軸」等關鍵字卻能印證接受教育以及學校存在的事實。更有甚者,「夙夜匪懈,無墜素風」也凸顯在兵馬倥傯的時代之下,勤奮讀書等固有的傳統依然被保留了下來,且若無學校的設置,又怎能使人「知禮」呢?此外,透過張全義等武人家族的例子可發現,即便是戰禍頻仍的五代依然能看出「文教興,方能長治久安」的觀念存在。政權的穩定需藉由文治達成,而文官系統正是藉由受過教育的士人方得以維持。

若干家族發跡後,子弟在家族條件允許之下接受教育,並以科舉或自薦進入官場,除了反映家族深厚的經濟與文化資本之外,亦可推測受教育在五代時期仍被視為出人頭地的終南捷徑,文韜武略相得益彰者亦所在多有。此外,女性若接受教育也可影響自身的婚配,宋代武官宋彥筠之曾孫女之所以有條件嫁予頗負文才的皇侄,便是受過教育之緣故。

在演講的最後,劉教授特別點出閱讀墓誌時應注意有無誇大、修飾之可能性,並需要從有限的篇幅及隱晦的表達中推敲原意。同時勉勵大家必須持續精進自己,試著挑戰自我,一起籌組或者參與和自身研究關懷相近的研討會或讀書會,一步一步在自身的研究領域內找到更多的方向與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