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寧教授講座紀要

  • 撰稿人:吳怡萱(本系歷史系碩士班學生)

黃子寧老師為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目前在中研院從事博士後研究,著有《天主教在屏東萬金的生根發展(1861-1962)》,以及2022年出版的《利益囡仔: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兒童教育與家庭教養(1865-1936)》。在碩博士階段,她長期關注臺灣基督宗教、家庭史與兒童史,以非教徒的視角,從天主教進入到基督教會的研究;期間亦見證臺灣數位人文發展的轉變,對其研究進程有許多影響。

一、天主教研究

黃老師研究萬金的契機源自十幾年前的造訪,巨大的天主教堂、廣場等建築與當地人民的風俗特色,都深深吸引她的目光。當時有臺大人類學系在此進行田野調查、耕耘許多年,而歷史學者則尚未對這裡進行研究。十九世紀開港通商,對基督教與天主教而言都是第二次再來臺,並希望從打狗、安平開始傳教,面臨困難故轉向平埔族社群(番社)傳教,這是萬金天主教起源的大背景。

信仰動機主要來自平埔族對外國傳教士(紅毛親戚)有更高的包容性;對於初代信仰者而言,有時需要「靠勢」,以便在如官司場合獲得基督教相關網絡的資源;神父購置土地建置教堂,教友再租土地居住於教堂附近,形成教友村。至此,人民的日常生活,從經濟生產到靈性的提升,皆與天主教緊密連結,信仰也透過家庭教育代代相承。萬金的特別,不只是平埔村落,在地緣與族群因素上,與相鄰的六堆客家聚落有時處於緊張狀態,因此引入外來的宗教力量也能夠維持當地的平和。

充滿福音的萬金土地上,也培養出臺灣第一位平埔族神父──潘瓊輝(1930年生),他是黃老師研究與口述訪談的重點人物。儘管與傳統臺灣社會的婚嫁和傳宗接代觀念相衝突,信徒仍願意將家中男丁獻給教會和神,足見人民對該宗教情感之深。

走進教堂得到教會領洗簿的珍貴檔案:從一號到二五七九號,清代到日治中期一百四十多年的一手史料。黃子寧逐步進行史料辨識工作,並透過劍橋大學的朋友請中古史研究學者翻譯拉丁文,再從中重建教徒的家族世系圖,甚至推算出當地人口大概的夭折率。她也到戶政事務所閱覽日本時代的戶籍資料簿,比對領洗簿資料。此外,也對教友、神父等進行口述訪談,將這些元素交織為她的學位論文。

萬金的宗教色彩是十足鮮活的,研究期間正逢天主教在萬金一百四十周年,天主堂每年都會舉辦聖母遊行(12月8日)。這天不只是當地人,其他教區的教友也會共襄盛舉。聖母、在十字架上的、寶座上的、嬰孩的基督,所有的神聖意象在慶典中深深渲染人心,化為講者心中難忘的美麗圖像。

二、基督教研究

在基督教當中,以長老教會在臺灣的傳教時間最久,其影響力、社會事業,以及教會、教徒所累積的社會資本等,都非常深遠。對「兒童」的興趣成為講者發展博論的契機,長老教會格外注重兒童教育,透過家庭傳播他們的宗教精神;目標是讓兒童在成人以後,通過堅信禮再確認與上帝的關係。

講者認為從事長老教會研究有一個優勢,在於長老教會有強烈的歷史意識:所保留的文獻、檔案非常豐富,透過回顧不斷反省傳教的歷史,形塑強烈的認同。長老教會文獻的另一大特色,是擁有屬於自己的文字系統──白話字。白話字,起初是宣教士在福建一帶用於傳教的羅馬白話字,是我手寫我口的實踐,是教育信徒能夠親近上帝的工具。然而要掌握足夠的漢字辭彙量以理解聖經過於漫長,因此宣教士利用當地信徒原本就在使用的語言,讓他們能夠快速上手白話字。在福建、臺灣一帶,長老教會鼓勵信徒學習白話字,以便閱讀《臺灣教會公報》、聖經、知識教材、文學作品等,形成長老教會的「白話字世界」,或稱知識空間。

「利益囡仔」是長老教會所關切的議題。為了達到此目標,晚清時教會就有概念要設置學校,在家庭中,信徒則要教養孩童。到了日本時代,就讀教會中學的兒童也能夠接軌新式教育繼續發展。1910到1920年代,教會小學校式微,兒童進入公學校就讀,教會的兒童學習活動轉為主日學(Sunday School)。教會的聖誕節活動亦是從主日學發展出的活動,教會兒童需要參與聖誕活動,成為他們共通的集體回憶。

教會強烈要求信徒不能收養或買賣兒童,也不要為女童纏足。教會也教育信徒不同於漢人傳統的觀念:犧牲自己栽培下一代,讓孩童至少能夠受到十年的教育。就外在環境而言,長老教會並不是民間傳統信仰,教會及其信徒克服種種困難,從晚清甚至到戰後初期,在教育領域辛勤耕耘,培養許多人才。

接著講者介紹主要四種白話字文獻資料庫有:中研院閩客語典藏、臺灣白話字文獻館、臺語文記憶,以及臺語文數位典藏資料庫。並提醒同學可能需要注意被歸類為「文學」作品的文本,也許不只是表象那般單純,可能還有其他弦外之音,需要詳加分析。除了白話字相關資料庫,賴永祥先生藏有大量臺灣基督教相關的資料,收藏於賴永祥長老史料庫當中,其中包含其教會人脈網絡的私人史料──回憶錄、自傳等。

三、結語

數位典藏的逐步發展改變黃子寧接近史料的研究體驗。但她也再次提醒同學,不要忘記資料庫本身也是被篩選的結果,有時會面臨去脈絡化的問題。

對臺灣基督教史的研究展望,目前為止教育、醫療與戰後的政治社會運動,皆已經有大量研究成果。還可能延伸的部分,講者提到戰後的社會救濟,以及族群上有百分之七十的原住民對基督教的信仰等;或是基督教在農村的發展、天主教和基督教在戰前戰後的發展差異等,都是值得再被繼續探索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