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讀書、科舉與疾病──以醫學文本為考察中心
主講人:張嘉鳳(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時間:2025 年 3 月 13 日(四)14:20-16:20
地點:本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 162 號)
撰稿人:本系碩士生張翰文
張嘉鳳教授於1992年至1996年就讀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並取得歷史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Aspects of smallpox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Chinese history》奠定了她在醫學史研究領域的基礎。張教授專注於醫療史與天文史的研究,曾榮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大象優秀科技史論文獎之一等獎。代表性著作包含Disease and its Impact on Politics, Diplomacy, and the Military: the Case of Smallpox and the Manchus (1613-1795),亦曾出版專書《歷史、醫療與社會》,並且在《新史學》、《臺大歷史學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等期刊發表超過五十篇論文,內容涵蓋傳染病史、天文政治、小兒醫學與牛痘接種史等領域。
今天的講題是:讀書、科舉與疾病──以醫學文本為考察中心。
張教授在演講首先中提及〈勸學〉裡顏真卿筆下的一段話「三更燈火五更雞」,並連結到〈觀書〉中于謙所寫的「書卷多情似故人」,以此說明歷代的勸學詩如何構建出神聖的閱讀儀式。接著再透過孟郊的「春風得意馬蹄疾」與辛棄疾的「明年此日青雲去,卻笑人間舉子忙」這兩段話,說明文人將讀書與功名利祿綑綁在一起。然而,在這種光鮮亮麗的文人形象背後,明清醫案卻揭露出讀書人因過於用功所導致的後遺症,例如目疾與失精等症狀。
在目疾方面,張教授首先以唐代白居易的自述為例,白居易因夜讀與用眼過度而導致「飛蚊症」。這些紀錄至宋元明清後更是屢見不鮮,常見的原因除夜讀外,還有抄書。而黃元御、余嘉儀、馬雲從等人甚至因讀書過於用功,導致失明,最終皆棄儒從醫。
關於失明之因,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裡提到,夜讀細書、月下看書,或抄寫多年,都有可能導致士大夫眼睛受損;王燾則提出了日末後讀書此點;許淑微將因讀書與博弈而過度用眼的情況稱為肝勞,因久視傷血,而血主肝,故也傷肝;《素問》則認為要多休息才能讓血歸於肝,肝得到血後,眼睛才能看清。宋元後將目疾歸於七十二證,其中關於讀書的有燈窗勤勞、夜觀細字、夜勤燈火,以及夜觀書史。這些行為長期累積後便會積熱成風,而肝受風後便使眼睛逐漸看不清。
關於夜讀傷眼,醫者說明夜裡看書時要點胡麻油、蘇子油和大麻子油的油燈,其他油燈則有煙氣傷眼。若皆無這些油,可將石菖蒲放在几案上收煙護眼,常用眼時,也可以吃枸杞或補肝散等護眼良方。同時,孫思邈等人亦認為不用眼便不會傷眼,故多閉目養神。
在失精方面,張教授提到顏元認為朱熹因好讀、好講、好著故而遺精(腎藏慧精);何金陽則提及自家兒子因好讀書而導致太過勞累且常遺精;沈文衡因夜讀而導致夢遺、吐血,也有人只要作文便會遺精;鄭叔魯則是為考科舉而夜讀,發病後便會不停遺精。對此,醫者則認為是因為熬夜且過於用功而血不歸腎。
早期醫學多認為失精是因為縱慾,但後來逐漸修改觀念,認為用心過度、起居失宜,或飲食勞倦都會導致遺精。勞倦不顧主要是士人為了名利和詩書,所以醫者多強調讀書不要過於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