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惠鈴教授講座紀要

  • 撰稿人:本系碩士生廖偉倫

講者柯惠鈴教授是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美國紐約大學東亞系博士後,現職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其長年對近代女性如何面對、理解、生存在激烈變革下的中國有深刻且獨到的研究,著有:《民國女力:近代女權歷史的挖掘、重構與新詮釋》、《她來了:後五四新文化女權觀,激越時代的婦女與革命,1920-1930》、《近代中國革命運動中的婦女(1900-1920)》、《戰時的婚姻與家庭》,主編《回到家庭去:婦女職業問題討論集(1933-1945)》,此次演講以戰爭下的女性記憶作為主題,講論東亞地區在戰爭下的女性生命歷程及其命運。

戰爭的歷史中,女性的經驗常被忽略,其經歷與男性有顯著差異,特別是性別角色、家庭關係與身體暴力的面向。

在第一部分關於戰爭的省思中,講者以「1960年後來台的大陸移民,因不可能返回故鄉,透過成立同鄉會與文字創作重塑對故土的記憶。」為開題。然而改革開放後,回鄉者發現故土已因戰爭改變而大失所望,這也反映了戰爭對人性與記憶的深刻影響。戰爭的普遍後果包括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以及家族內因抗戰與內戰導致的分裂。研究戰爭須注重普通人的記憶,因為戰爭帶來的不僅是國界重劃與經濟破壞,更包括流離失所與認同迷失。

在第二部分中,講者以現代戰爭的總體性特徵為特點進行闡述。自一次世界大戰起,戰爭不再有明確的前線與後方,社會各階層皆受影響。一戰中,女性在男性出征後獲得更多性自由,卻因此引發對性道德的關注,例如英國重新實施傳染病相關法律,以懲罰可能影響士兵的性病傳播者。歐洲列強在戰爭中將女性視為性誘惑者與受害者的雙重角色,戰後也因人口減少而承認德法混血嬰兒的法國籍。公開的悼念儀式成為塑造軍人犧牲意義的重要手段,女性軍人家屬,特別是母親,因其柔弱與堅韌象徵,被提升為民族之母,呼籲和平。

在第三部分中,以東亞的戰爭與性別的之間的互動進行探討。東亞的戰爭遺產,包括中國與鄰國在主權問題上的爭執,直接影響性別遭遇。戰爭中的暴力形態因性別而異:男性面臨戰場與勞役,女性則遭遇性暴力,成為國家資源操作的對象。婚姻關係與倫理道德在戰爭中也隨之變化,逃難經驗中,男性往往為求生計而拋家棄子,女性則面臨被賣或賣淫的命運。戰爭記憶中,男性更多關注傷亡與仇恨,女性則偏重家庭分離與個人獨立。這些記憶分化揭示了性別在戰爭體驗中的差異性。

第四部份以抗戰時期的婦女經驗作為細部探討的內容。抗戰期間,女性形象的塑造與參與改變了傳統性別角色。戲劇與文學中,女性英雄的出現激勵了全社會。蔣宋美齡以第一夫人身份動員婦女,提出婦女能力培養與自立的目標,廢除纏足與蓄婢等惡習。婦女參與戰爭工作涵蓋救護、宣傳、兒童保育等領域,顯示其在總體戰中的重要性。戰時兒童保育會是婦女成就的重要象徵,以女性為主體的保育員投入軍人遺族的照顧工作,體現國家穩定軍心的努力。

第五部分將視角放入台灣,以台灣女性的戰爭經驗為核心,看待台灣在二戰後的戰爭記憶問題。台灣的戰爭記憶因政治因素被掩蓋,但戰爭期間,台灣女性也有特殊的經歷。一些接受教育的女性懷抱戰地護士的夢想,卻因台灣在二戰中未受重大損傷而未有太多實際參與。二戰後,台灣的女性多以眷屬身分遷台,單身女性比例極低。

第六部分則以韓國慰安婦與性暴力為例,探討戰爭中受害最嚴重的韓國女性記憶。韓國在二戰中因慰安婦制度受到的傷害最為嚴重。數十萬朝鮮女性被徵招為慰安婦,成為國家暴力壓迫的象徵。這段歷史逐漸被上升為國家集體創傷,並引發國際關注,揭示了性暴力作為戰爭工具的殘酷性。

第七部分回過頭探討日本對戰爭動員與深刻影響。戰時日本男女皆被動員,政府將勞動作為國家義務,強調武士道精神與東亞自主的理想。戰敗後,日本社會進入混亂,大量移民返鄉或滯留中國東北,過程中許多人死亡或留下深刻的悲劇記憶。許多無法返鄉的日本人融入當地文化,展現戰爭結束後持續的社會影響。

在結論部分上,講者強調,戰爭對性別經驗的深遠影響體現在暴力、婚姻、家庭與記憶中。女性經歷不僅是創傷,也是力量的展現。透過深入研究戰爭中的女性角色與歷史,我們得以更全面地理解戰爭的複雜面貌,同時連結中華民國史與台灣史,彌合研究中的斷裂,深化歷史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