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志明院士講座紀要

  • 撰稿人:本系碩士生劉悅音

歷史系舉辦的歷史與文化院士系列講座,這次演講主題為「清代臺灣的人群分類與治理部署:向先驅者施添福教授致敬」,主講人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柯志明先生。

柯志明教授的專業是社會學領域,曾擔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也任主編《臺灣社會學》等期刊。現今除了仍然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工作外,也同時擔任臺灣史研究所的合聘研究員。其學術貢獻卓著,著作包括《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以及《米糖相剋: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的發展與依附》。近年,他出版了《熟番與奸民: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進一步深化對臺灣歷史與社會結構的研究分析。

柯教授從前輩施添福教授的成就開始講解:施教授的兩大研究,分別是以土牛溝分析清代臺灣生番、熟番、漢人族群的分布與關係,以及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探討清代臺灣閩、客社群的分布與關係。其中,臺灣漢人社會兩大社群又以語言分為閩客分類與彰泉分類,打破過往研究所認為的分類械鬥是基於省籍。在語系分類下,移民具有身分、新舊墾區與米蔗作物的區分。從以上分類,可以細緻檢視朱一貴事件中圍繞閩客分類的軍事行動部署。

再來,柯教授說明三層式空間治理部署,闡釋國家權力的行使。國家利用空間區隔創造夾心層,在人口分布和地權安排上更加容易操弄。此一分類需追溯回施添福教授在80年代對土牛溝的田野調查,施教授這一研究為後來的臺灣國家社會關係的研究帶來深遠的影響,從此這方面的研究都必須先確認研究對象所在的地帶才能進行下一步的解讀。柯教授再以土牛溝分界為基礎,進而發展清廷三層式空間體制的規劃。

清廷的兩種治理部署,分別是利用族群分類的常態體制,與利用閩客社群分類、備而不用的權宜策略。此一規劃是為了防止漢人聚民為亂;但在地方治理實作方面,清廷卻遭遇沿山界外私墾勢力崛起的危機。跨界的漢人為了保護在界外的利益,因此武裝自己組成民間軍事組織,以械鬥解決紛爭。儘管國家後來迫於開墾現實與治安問題而准墾,跨界漢人卻已習慣國家力量的缺席,而抵制國家力量的介入。此一勢力在林爽文事件浮上臺面,清廷後以生番武力殲滅亂民。

面對械鬥問題,清廷的常態體制為禁止民間仇殺,然而權宜策略是操弄敵對事態,加以分化、互相制衡。這最終造成分類械鬥的變本加厲,地方豪強伺機武裝化、街庄堡壘化,民間武力在解禁後逐漸失控。清廷利用社會內部人群分類的差異於治理部署,卻造成適得其反的後果,是一次國家權力玩火自焚的案例。

柯教授的演講史料詳細、推論嚴謹,是一場知識的豐盛饗宴。不過因演講內容份量十足,使得時間不夠用於提問交流,令人不禁感到意猶未盡。

  • 撰稿人:本系碩士生王信傑